梵夹装

佛教传入的古书装帧形式之一
梵夹装是随印度佛教的传入而形成的一种书籍装帧形制。古天竺把梵文书写在裁制好的贝多树叶上,页页相摞,再用与贝叶大小适度的两块木板把贝叶夹住捆绕起来,故名梵夹装。早期的梵夹装每一页纸中间都打有两个圆孔,用牛皮绳来穿孔固定。后来演变为无孔仍用木板相夹的形制。但凡梵夹装的并不都是佛经,也有很多是藏文和蒙文古籍。梵夹装很有讲究,长度超过80公分的佛经,一般在举行盛大佛教仪轨时作为供奉使用;长度约70公分的,称为“箭杆本”,指与箭杆长度相等的手写或雕版书籍;长度约40公分的,称为“一肘本”,即一肘长的书籍,还有25公分甚至尺寸更短的梵夹装,那是为了方便携带而制作的。[1]

梵夹装的分类

梵夹装可分为箭杆本、一肘本、短小本三种,分别长60~70厘米、40厘米、25厘米。西藏萨迦寺中藏有一部手抄的80厘米特大梵夹装藏文佛经。梵夹装形式的经书有全集中的部分专著,也有一本著作中包括的卷、品的章节。有些藏书单位,分别列为[zhì]、函、夹、卷、类、种、品(或章)等7项,主要是帙(一包,如全集、文集等)、部(一夹,通常是一部专著)、卷(一夹中的一个大专题)、品(一卷中的一个小专题)等4项。梵夹装一般将帙、部、卷、品的名称都列为专页置于前面,书籍前有数页颂赞韵文,后有数页包括著者、成书年代、刻版地、赞助人等的文字,每页正面左侧标明卷、品、页码。全书通常用古藏文楷书、行书、草书体抄写刻版。除墨笔写印外,也有用朱红、金银粉汁写成的。在珍贵的佛经抄本中,还在雕漆梵夹装上镶有松耳石等珠宝。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等佛教经典的装帧形式都以梵夹装为主。

梵夹装的起源

梵夹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