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米勒

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
乔治·阿米塔奇·米勒(George Armitage Miller,1920年2月3日 - 2012年7月22日),美国心理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创始人之一,心理语言学的贡献者。他的著名著作《神奇的数字 7 +/- 2;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于1956年发表,对认知心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1991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人物经历

乔治·米勒,1937年进华盛顿大学,次年转学进亚拉巴马大学,主修语言学,1940年获文学士学位,次年获理学硕士学位。由于他在校期间曾参加过心理学的讨论会,因而对心理学感兴趣,是故毕业后应母校之聘担任普通心理学讲师,每周任课16小时,重复教授同一科目16次之多。就这样使得未曾专修心理学的米勒,在“教学相长”的情况下进入心理学领域。1942 年他接受该校资深心理学教授建议,到哈佛大学进修。进哈佛大学后,他进入该校心理声学实验室,从事有关军用雷达电话系统方面的研究,1946年即以心理声学研究为题,获得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948年应哈佛大学之聘担任助教授,讲授语言沟通方面课程,1950年为研究语言沟通的数理理论,曾专程赴普林斯顿大学高级行为科学研究所做访问学者一年,次年再进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研究。1955年晋升为哈佛大学副教授,三年后升为正教授。1958年任该校高级行为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1960年与另一著名认知心理学家J.布鲁纳联合成立哈佛大学认知研究中心,并在那里工作一直到1967年,其中在1963年曾任牛津大学研究教授。1968-1978年,他任纽约洛克菲勒大学实验心理学教授,1979年赴普林斯顿大学执教,任詹姆斯·麦克唐纳心理学教授,1990年退休后任荣誉教授。1986年,米勒与哈曼(Gilbert Harman)共同组建了普林斯顿大学认知科学实验室。1986-1994年,他任麦道基金会赞助的认知神经科学计划的负责人。此外,他还开发了自己的研究项目-WordNet
在20世纪40到50年代米勒开拓自己的学术生涯时,正值行为主义鼎盛时期,举凡心理学学术机构、专业团体、研究资源及出版机会等,全部为行为主义所垄断,有志于从人性本质观点真正从事科学心理学研究者,几乎无法找到立足之地。如果有人不遵循行为主义路线研究心理学,恐将根本找不到职业。米勒本来也认同行为主义的科学取向,但在他根据研究资料出版《语言与行为》一书之后,他感觉到行为主义只重视外显行为的研究取向,不足以了解人类语言的复杂性;尤其是行为主义的学术霸道作风,使他感到厌恶。1960年他与另一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联合成立哈佛大学认知研究中心,该中心的命名目即带有向行为主义挑战的意味。惟米勒在解释他们成立该中心的目的时,并不同意一般人将他们的心理学思想解释为认知革命。他认为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并非完全创新,只能说是旧思想的复苏,使心理学恢复了原来研究内在心理活动的本来面貌。惟其如此,自认知心理学兴起后,心理学的定义也随之由行为主义时代的“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改变为“心理学是研究行为与心理历程的科学”,接下来介绍米勒在心理学上的两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