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大饥荒

1932年至1933年发生的饥荒
乌克兰大饥荒(英语:Holodomor;乌克兰语:олодомор)[1][3]是指1932年至1933年发生在苏联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饥荒。[4][5]当代学者大多认为乌克兰大饥荒发生的原因是在斯大林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背景下出现的灾难,造成饥荒的原因有自然因素,但更主要的是政治与人为因素。[2]
20世纪20年代后期,苏联开始了工业化建设。为解决大规模工业化建设过程中的粮食和原料不足问题,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苏联开展了农业集体化运动。1931年,苏联农业出现粮食减产,农村劳动生产率也有很大下降。1932年初,在乌拉尔地区和西西伯利亚地区开始出现一定规模的饥荒。不久,在乌克兰的44个区也出现了饥荒。这年夏天,饥荒一度停止,秋天再度发生,一直持续到1933年底。作为苏联最重要的产粮区,乌克兰在这场饥荒中受害最深。[2]
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国对于乌克兰大饥荒是否是种族灭绝有争议,不同的学者针对乌克兰饥荒的死亡人数也有不同的认知。西方研究者罗伯特·康奎斯特在其著作中提出,1932-1933年大饥荒期间,饥荒中乌克兰的死亡人数约有500万。最新数字是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科兹洛夫提出的,他认为,苏联1932-1933年饥荒中的总死亡人数不少于700 万,其中乌克兰人有 300-350万。这个数字基本上与俄罗斯官方公布的数字是一致的。从2003年起,每年11月的第四个周末,在乌克兰都举办 “大饥荒”死难者的纪念活动。[2]

事件背景

20世纪20年代后期,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以及解决大规模工业化建设过程中的粮食和原料不足问题,实施了强制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以及“消灭”富农政策。在该政策下,土地被过度开发、土壤贫瘠以及集体化过程中农作物轮作原则的破坏,大部分乌克兰农民还被迫加入集体农庄,失去土地和财产,生活陷入困境。[6][7]1931年,苏联农业出现粮食减产,农村劳动生产率也有很大下降。1932年初,在乌拉尔地区和西西伯利亚地区开始出现一定规模的饥荒。不久,在乌克兰的44个区也出现了饥荒。这年夏天,饥荒一度停止,秋天再度发生,一直持续到1933 年底。作为苏联最重要的产粮区,乌克兰在这场饥荒中受害最深,死亡人数特别引人关注。西方研究者罗伯特·康奎斯特在其著作中提出,饥荒中乌克兰的死亡人数 “保守估计”约有 500 万。[2]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政治控制及意识形态压力的减轻,乌克兰国内披露大饥荒的工作逐步取得进展。1989年,瓦西里·马洛奇科(Vausvl’Marochko)和叶甫盖尼娅·沙塔林娜(Ievheniia Shatalina)在《乌克兰历史期刊》上首次发表了关于乌克兰大饥荒的文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