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荪

原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
张东[sūn](1886年~1973年),原名万田,字圣心,自名东荪,晚年自号“独宜老人”,[1]浙江省杭县(今余杭县)人,清末的君主立宪派成员,中国哲学家、政治活动家、政论家和报人,原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2][3]张东荪著有《道德哲学》《认识论》《科学与哲学》《论现今国民道德堕落之原因及其救治法》《贤人政治》等,还在上海创办《解放与改造》杂志。[2][1]
张东荪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回国后,任中国公学大学部学长兼教授,国立政治大学、私立光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等校教授。辛亥革命后加入进步党。任南京临时政府内政部秘书。1921年曾参加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会议。不久,以介绍新思想新文化为名宣扬基尔特社会主义,发表文章攻击马克思主义。并同梁启超等与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社会主义”论战,反对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专政。1934年与张君励等组织国家社会党(后改为民主社会党),任中央总务委员。1946年退出民主社会党,实行资产阶级的中间路线。曾任国民党政府参议员,后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3]1949年1月6日,张东荪作为傅作义与中共和谈的代表之一,同周北峰在[]县八里庄谈判。[4]1952年10月,张东荪因“叛国案”被民盟开除。1973年6月2日,他病逝于北京秦城监狱。[1]
张东荪是在中国传播社会主义思潮最早的宣传者之一,因而受邀参与中共上海发起组。可当他发现自己信仰的社会主义并非归属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时,便又最早退出上海发起组。从此,他与中国共产党保持着若即若离、时亲时疏的关系,但在总的趋势下,他是中共信赖的朋友。[5]张东荪认为俄式布尔什维主义是以政治压制社会,不符合五四时期“德先生”与社会改造的精神;他倾向于以社会自治为基础英式基尔特社会主义,但同时认为,中国社会、政治情势与英国差别巨大,基本不具备实行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条件。[6]

人物生平

1886年12月9日,张东荪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1904年,他获得官派留学资格,翌年东渡日本,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系学习。留日时期的张东荪,接受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熏陶,开始进行初步的哲学研究。1906年,他与蓝公武等在东京创办了《教育》杂志。它是综合性的学术月刊。以介绍和讨论哲学、伦理问题为重心。1911年他在《东方杂志》上以“圣心”为名发表了第一篇政论文章《论现今国民道德堕落之原因及其救治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