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导管未闭

先天性心脏血管病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动脉导管连接肺动脉总干与降主动脉,是胎儿期血液循环的主要渠道。出生后一般在数个月内因失用而闭塞,如1岁后仍未闭塞,即为动脉导管未闭。动脉导管未闭发病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2%-15%,女性约为男性两倍,[2]且该病在每2500~5000例存活新生儿中即可发生1例。[7]根据未闭动脉导管的大小、形态等不同,分为管型、漏斗型和窗型。[8]
该病临床表现随病变严重程度而不同。轻型者无症状,重者有乏力、劳累后心悸、气喘、胸闷、咳嗽、咯血等。[1]突出的体征为胸骨左缘第2肋间及左锁骨下方可闻及连续性机械样杂音,常伴有震颤,传导范围广泛。辅助检查有心电图、X线检查等。[2]根据典型的杂音、X线、心电图和超声心电图改变,一般可作出诊断。[1]
外科手术是动脉导管未闭的传统治疗方法,[1]PDA介入封堵术因其创伤小、疗效好、恢复快,已逐渐成为治疗PDA的首选方案。[9]针对PDA的特殊药物为环氧合酶(COX)抑制剂,如布洛芬吲哚美辛对乙酰氨基酚等。[10]该病预后情况视分流量大小而定,[1]妊娠期防止患风疹对预防该病有重要意义。[11]动脉导管未闭由Galen首先描述,并于1628年由Harry首次证实了其在胎儿血液循环中的作用。[12]1938年8月26日,Gross医生成功进行了PDA结扎术,实现了全世界首例被治愈的先天性心脏病[13]

临床分类

未闭的动脉导管的大小、长短和形态不一,一般分为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