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澍

清代考古、文献学者
张澍(1776~1847)年犹未弱冠,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中乡榜,嘉庆四年(1799)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充实录馆[zuǎn]修,未几引疾归。后起任贵州玉屏、四川屏山等知县。丁父优,再起为江西永新知县,署临江通判,改江西泸溪县令,以缓漕免职。所学长于考证舆地,以及姓氏谱牒。其《五凉旧闻》,则专纪乡邦故实。补辑《汉皇德传》、《魏周生烈子》以下关陇著述10余种。藏书处“二酉堂”,所搜集地方文献为多。道光元年(1821)刊刻《二酉堂丛书》,收书36种,其中21种集录唐代以前凉州地区(今甘肃、宁夏等地)文人著作,其中《三辅决录》、《三秦记》、《三辅旧事》、《三辅故事》、《凉州记》、《西河旧事》、《沙州记》、《张太常集》、《李尚书诗集》等是研究关陇和河西走廊的珍贵史料。著述宏富,有《续黔书》、《蜀典》自定。别有《诗小序翼》、《三古人苑》、《三辅故事》、《五凉旧闻》、《黔中纪闻》、《十三州志》、《秦音》,《养素堂诗集》、《养素堂文集》等数十种,未刊者多。[1]

人物生平

张澍年幼丧母,在秀才父亲的教导下读书,后来师从名师刘作垣,进步颇快。19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两年后出任贵州省玉屏县知县。其后先后代理遵义县知县,代理广顺州(今贵州长顺县)知州四川省屏山县知县,代理兴文大足铜梁南溪知县,江西省永新县知县,代理临江府(今江西省清江县西临江镇)通判,沪溪县(今江西省资溪县)知县。张澎性格刚直不阿,工作一丝不苟,在公文中与上级争辩是非,因而得罪了不少上级,在仕途中并不顺利。正如其好友所评论的,"以子之精心果力,著书当可传;以子之直气严情,[shì]仕实不合。"在小官任上,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难以实现。1830年,张澍引疾辞职,结束了仕宦生涯,1832年回到西安,客居城内和乐巷,从此进一步从事学术研究,整理刊印自己的著作,成为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学者。后来患眼疾,最终失明。《清史稿·文苑列传》有传。

主要成就

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