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县

仫佬族主要聚居地之一
天河县始置于唐朝贞观四年,建县长达一千三百余年,今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之一部分。天河县是仫佬族主要聚居地之一,现今[]佬族民族文化保存完好。

历史沿革

天河县,始置于唐贞观四年(630),县治旧在东乡中里旧县村(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里胜村旧县屯),明万历十九年(1591)迁于今天河街。初属岭南道粤州,唐高宗乾封中改称宜州。宋初仍属宜州,大观元年(1107)割附融州;靖康元年(1126)复隶宜州(南宋时改称庆远府)。元代属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后改为庆远路总管府)。明代属右江道庆远府。清仍明制。民国时期,天河县1912年1月-1913年2月属广西省庆远府,1913年2月-1926年隶柳江道,1939年2月-1942年5月改称广西省第七区天,1942年5月-1949年改为广西省第二区。1950年2月11日解放。1952年8月并入罗城县
天河境治沿革。史料记载:天河县府北九十里,西北至贵州独山州界二百里,东北至柳州府罗城县百里。唐武德中,置天河县,属粤州,寻属宜州。宋因之。大观初,改隶融州靖康初,复故。今城周二里,编户十八里。天河旧城在县西,唐置县治此。《志》云:宋时,天河县治在高寨山下。明洪武二年,迁治兰石村。正统七年,治甘场村。是时,县未有城。正德十二年,始营土垣。嘉靖十三年,迁于福禄村,寻改筑土城,后毁。万历九年,复营木城。明年,始以石,即今治也。

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