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全身性低代谢综合征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hypothyroidism)简称甲减,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低甲状腺激素血症或甲状腺激素抵抗而引起的全身性低代谢综合征,其病理特征是黏多糖在组织和皮肤堆积,表现为黏液性水肿。主要症状以代谢率减低和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为主,典型病人畏寒、乏力、手足肿胀感、嗜睡等。[2]
成人甲减的主要病因是自身免疫损伤、甲状腺破坏、碘过量和抗甲状腺药物的使用。实验室检查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增高,总甲状腺素(TT4)、游离甲状腺素(FT4)减低,原发性甲减即可以成立。[2]治疗甲减的药物主要是甲状腺激素类,首选左甲状腺素(L-T4)单药替代治疗。[6]
甲减的高危人群包括有自身免疫性疾病个人史和家族史者、甲状腺手术史或颈部放射治疗史、甲状腺功能及检查异常史等。进行甲减高危人群的定期筛查,开展三级预防的分级预防是降低甲减发病率的有效措施。[4]成人甲减的预后取决于起病的缓急和病情轻重。病情轻者经治疗,症状和体征可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缓解,但常需终身服药;病情重者可死于甲减危象。[7]
国际临床甲减患病率为0.8%-1.0%,发病率为3.5/1000。中国的临床甲减患病率是1.0%,发病率为2.9/1000。[2]
1873年,英国医生Gull发表了对症状类似克汀病的成人患者的观察结果。1877年,英国医生Ord创造术语“黏液性水肿”描述皮肤粗糙干燥、体温过低和水肿的症状。1890年,葡萄牙医生Bettencourt和Serrano使用绵羊甲状腺提取物经皮下注射,首次成功治疗了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