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陈钢创作的小提琴独奏曲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是一首由中国作曲家陈钢于1976年创作的小提琴独奏曲,取材自新疆塔吉克民族的音乐素材。乐曲分为“纵情高歌”和“热烈欢舞”两个部分,展现了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和塔吉克人民的欢腾舞蹈场面。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融合了新疆塔吉克族的民间音乐旋律素材和民族民间乐器的演奏手法,使之成为具有鲜明时代性与民族性的代表作。

创作背景

“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的音乐生活异常单调,文化生活只有“八个样板戏”,但却涌现了大批学习小提琴的年轻人。在上海,当时的上海提琴厂一年至少要生产10万把小提琴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一边是全国学习小提琴的热潮,一边却是小提琴演奏曲目的匮乏——除了练习曲和革命歌曲,可供演奏的小提琴曲寥寥无几。“文革”的中后期,担任上海交响乐团小提琴首席演奏员的潘寅林经常举办小提琴独奏音乐会,他在几场演出之后,也为单调的演出曲目而犯愁。潘寅林找到当时被下放到“五七干校”的作曲家陈钢,鼓励陈钢创作一些新的小提琴曲目。
潘寅林的邀约,重新点燃了陈钢的创作热情。从1974年开始,陈钢一口气写了八九首小提琴作品。这些充满激情的小提琴作品后来被称为“红色小提琴”系列,这其中就包括他在1976年改编完成的《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在改编这首作品时,陈钢首先想到的就是让小提琴这件西洋乐器“唱出”中国人的审美要求。同时,陈钢把这一时期人们对“阳光”的渴求、对生活的希望这种普遍的内心诉求,当作自己作为一名作曲家的责任。在当时文艺界高举“民族化”的大旗下,陈钢将目光转向了音乐资源丰富的新疆地区,想到了流行于我国西北边陲喀什地区的塔吉克族音乐,因为这一地区的音乐特征属于波斯—阿拉伯乐系,其音乐风格在某种程度上与来自西方的小提琴音乐直接相连。这类音乐风格从旋律、节奏等方面非常适合小提琴的演奏。最终,陈钢将歌曲《美丽的塔什库尔干》和笛子曲《帕米尔的春天》这两首塔吉克风格的音乐作品进行整合,并以“拼贴”式的思维,改编创作出小提琴独奏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