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鳍笛鲷

夜间觅食的暖水性底层鱼类
红鳍笛[diāo]学名:Lutjanus erythropterus Bloch,1790;别名:红鱼红槽、红鸡仔赤海、红笛鲷),[1]体长椭圆形,侧扁;体长为体高的2.4倍,头长的2.6倍;体背面及腹面皆圆钝,背缘隆起度与腹缘约相等,或稍大,体高以体中部第六背鳍棘处为最高;尾柄侧扁,其长与高约相等。头大。红鳍笛鲷吻钝尖,吻长为眼径的1.5~2倍;眼中等大,侧位而高,距鳃盖后上角较吻端稍近;眼间隔宽,凸起;鼻孔两个,互相分离,前鼻孔较小,圆形,具鼻瓣,距吻端与距眼前缘等距;后鼻孔较大,椭圆形,距吻端为距眼前缘的2倍;口中等大,稍倾斜,上下颌约等长,上颌骨大部被于眶前骨下,后端扩大,伸达眼前缘下方。两颌外侧为一行圆锥牙,内侧为绒毛状牙,呈带状;上颌前端4个牙较大,闭口时可露于唇外;犁骨及腭骨均有细绒毛牙。红鳍笛鲷前鳃盖骨后下缘有一浅凹陷,后缘具细锯齿,下缘光滑;侧线完全与背缘并行,在胸鳍上方成弧形,向后延伸达尾鳍上;侧线上方鳞及下方鳞片皆斜向背后方;体红色,腹部稍浅;幼鱼自吻部经眼径达背鳍起点前,有黑色斜带,尾柄上部黑色,但在成鱼此种斑纹则不明显;尾鳍边缘黑色。[2]
红鳍笛鲷属暖水性近底层鱼类,在南海北部海区为常栖息鱼种,没有明显的洄游现象,但栖息海区范围广泛,凡水深17~124米的海区均有分布,其中以水深60~90米的群体最为密集。红鳍笛鲷喜栖息在泥及泥沙底质海区,沙泥、贝壳或珊瑚石附近亦有分布。红鳍笛鲷分布于红海、非洲东岸、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昆士兰日本和中国海域。中国产于东海南部、南海北部海区。南海产量较交大,为南海较大型海产经济鱼类。常用底拖网捕捞,为钩钓重要对象之一,可用延绳钓捕捞同时亦有刺网渔具捕捞。红鳍笛鲷肉质丰厚坚实,含丰富蛋白质和脂肪,味道鲜美,属优质品种,经济价值高,可鲜食和腌制成干鱼[2]

形态特征

红鳍笛鲷体型较为深厚,头部陡峭,眼睛较大。渔获体长为70-620毫米,一般体重与体长的关系是:体长470毫米,体重3000克;体长400毫米,体重2000克;体长330毫米,体重1500克。体长椭圆形而略高,背缘呈弧状弯曲。两眼间隔平坦。前鳃盖缺刻不显着。鳃耙数21-22。
上下颌两侧具尖齿,外列齿较大;上颌前端具犭齿4颗;下颌前端则为排列疏松之圆锥状齿;锄骨齿带叁角形,其后方无突出部;腭骨亦具绒毛状齿;舌面无齿。体被中大栉鳞,颊部及鳃盖具多列鳞;背鳍、臀鳍和尾鳍基部大部分亦被细鳞;侧线上方的鳞片斜向后背缘排列,下方的鳞片则均与体轴呈斜行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