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H5N1流感病毒

甲型流感病毒的一个高致病性亚型
甲型H5N1流感病毒(Influenza A (H5N1) Virus[3])也称为高致病性甲型H5N1禽流感病毒(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A (H5N1) Virus[8]),是正黏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的一个高致病性病毒亚型,其血凝素(HA)为第5亚型,神经氨酸酶(NA)为第1亚型。[2]该病毒粒子呈球形、多形性,直径为80~120nm,有包膜,病毒核心含有螺旋化的核糖核蛋白复合物(RNP)。甲型H5N1流感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及热敏感,病毒对低温抵抗力较强,4℃在粪便中可存活35天,在有甘油保护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4]
患甲型H5N1流感或携带该病毒的禽类是主要传染源,直接从禽传播到人是人感染甲型H5N1流感病毒的主要方式。[5]人群对甲型H5N1流感病毒普遍缺乏免疫力,人感染该病毒的潜伏期为1~7天,通常为2~4天。甲型H5N1流感病毒感染多呈急性起病,始发症状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出现高热,体温大多在39℃以上,热程一般1~7天不等,常伴有咳嗽、咳痰、咽痛、流涕等症状。轻症病例预后良好,但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胸腔积液等多种并发症,病死率高达50%。[6]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病毒分离及血清学抗体检测等可进行诊断[5]。甲型H5N1流感主要采用对症治疗、药物治疗(奥司他韦扎那米韦、金刚[wán]胺等)、免疫调节治疗(血浆治疗、糖皮质激素等)及根据病情选择适当抗菌药物治疗等。[4]
截至2018年,无临床批准使用的人用甲型H5N1疫苗[6]但很多国家包括中国有应急储备疫苗,可紧急情况下用于人群的免疫接种。[4]甲型H5N1流感的预防主要包括:监测及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6]该病为中国乙类传染病[9]1997年在中国香港确诊人感染甲型H5N1流感病毒后,该病引起全球的高度关注。[4]2003年至2023年2月25日,全球21个国家共报告了873例人类感染甲型H5N1流感病例,其中458人死亡。[10]

历史

1878年,禽流感首次发生于意大利,当时称之为鸡瘟。1900年其病原体首次被人发现,认为是一种滤过性病毒,称之为真性鸡瘟病毒。直到1955年才经血清学证实属A型流感病毒。此后,禽流感病毒一直在世界各地家禽中普遍存在,并造成了程度不同的影响,其中1995年在苏格兰鸡中首次发现了甲型H5N1流感病毒。[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