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龙

爬行纲蜥臀目动物
盗龙(属名:Rapator)是一种生活在早白垩纪兽脚亚目恐龙,化石发现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的Griman Creek组地层。这个属只包括模式种,似鸟盗龙。盗龙是阿瓦拉慈龙科中最大型的成员之一,其名字意为“盗贼”,由德国古生物学家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在1932年根据他所发现的单一骨头来命名。

形态特征

盗龙的手骨长七厘米,显示出一个突出的背内侧突(dorsomedial process),该特征与体型更小的嗜鸟龙类似,也是种名来源。嗜鸟龙手骨的突起没有那么明显,其上端只有一个臼,冯·休尼由此推断它一定有一个掌骨。然而,几个虚骨龙类分类群在第一指骨上也缺少第二臼。如果盗龙的身高类似南方猎龙,它就会有相当大的体型:据估计,其身长为9米(30英尺)。

发现与命名

盗龙的正模标本和唯一已知标本BMNH R3718由单个左手骨组成,在1905年左右发现于闪电岭上的沃拉斯顿附近。化石已经蛋白石化。属名含义不明,因为冯·休尼并未给出词源。“Rapator”一词在古典拉丁语中不存在,在中世纪拉丁语中也很少出现,意思是“违反者”。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冯·休尼受到拉丁语单词raptare(意为“掠夺”)的影响,并错误地认为该词实际上存在“掠夺者”的含义。它也被认为是一个简单的拼写错误或与raptor一词(意为“掠夺者”或“盗贼”)的混淆。种名意为“类似嗜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