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中原局

机构
【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共历史上三次成立中共中央中原局。1939年1月根据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决定,首次建立中共中央中原局,初驻河南确山县竹沟镇,后迁至皖东。刘少奇任书记。1941年5月与中共中央东南局合并组成中共中央华中局;1945年10月由中共鄂豫皖中央局改称中共中央中原局;1947年6月以邓小平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

第一个中原局

抗战爆发后,随着八路军在敌后的发展,华北各地纷纷建立起抗日根据地。相比之下,中共在华中地区的敌后力量则较为薄弱。在这种情况下,1938年1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立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为了贯彻这一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调整华中地区的组织部署:撤销长江局,成立中原局;以刘少奇、朱瑞、朱理治、彭雪枫、郑位三为中原局委员,刘少奇兼中原局书记;所有长江以北的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概归中原局指导。
指示发出后,刘少奇及朱理治、李先念、郭述申等10多名干部离开延安,于1939年1月到达河南确山县竹沟镇,开始着手组建中原局机关。同年3月,刘少奇奉命返回延安,中原局书记由朱理治代理。9月,刘少奇携徐海东等40多名干部离开延安再赴华中。10月下旬,刘少奇率中原局机关、干部大队及教导队学员离开竹沟向皖东进发。到达皖东后,根据工作中心东移的实际情况,刘少奇向中央报告,建议增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张云逸、副指挥徐海东和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刘子久为中原局委员。中央复电同意。1940年11月,刘少奇率中原局机关及其他干部1000多人离开皖东到达苏北,11月进驻盐城。直到1941年4月27日,中央决定“东南局与中原局合并,组成华中局”,中原局的工作才宣告结束。
中原局组建后,在领导中原乃至华中地区抗战、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