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抟秋

林抟秋
林抟秋(1920年—1998年)是中国台湾桃园人,在日本占据台湾期间,曾为日籍教师改名“林博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恢复原名。一生跨足戏剧、电影、实业界,是中国台湾重要剧作家、电影制片家及电影导演。[1]

人物经历

林抟秋1938年从新竹中学肄业后赴日升学,1942年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科。就学期间便热衷观赏戏剧,私下也尝试剧本创作。毕业后随即加入东京地区以领导“新喜剧运动”闻名的新宿红磨坊剧团,成为在东京第一位中国台湾出身的专业剧作家,在1942年间并且一度在东宝影业支援电影摄制工作,奠定日后的制片事业基础。
1943年初返台后,指导桃园青年团体双叶会公演《阿里山》,随后发表代表剧作《医德》与《高砂馆》,4月间与王井泉张文环等人筹组厚生演剧研究会,继承因中日战争而中断的新剧运动。9月推出《阉鸡》《高砂馆》《地热》《从山上看见的街市灯火》等剧。林抟秋一人负责这次公演所有剧目之编剧、导演工作;同时由于编、导技术成熟,当时剧评喻为“台湾新剧运动的黎明”,是中国台湾现代戏剧史上划时代的演出。
1946年林抟秋成立人剧座,上演《医德》与《罪》。不久,二二八事件爆发,自此挥别剧坛,返乡务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