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磷虾

磷虾科磷虾属的一种海洋动物
南极磷虾(学名Euphausia superba),又称大磷虾、南极大磷虾,是磷虾目磷虾科的一种海洋动物。成虾体长5~6.5厘米,最大可达9厘米,雌性个体比雄性个体略大。躯体几乎透明,有红褐色斑点,脊背呈红色。幼虾为灰白色。南极磷虾有坚硬的钙化外骨骼(也称为甲壳),躯体分为头胸(头和胸融合)和腹部,尾节由最后的附属物融合而成。眼睛呈球形。共有六对胸足和一对触角。南极磷虾的眼柱、胸足和腹部分布有生物荧光器官,这些器官能周期性地发出黄绿色“磷光”,这也是该物种被称为“磷虾”的主要原因。[6][7][8][9]
南极磷虾主要生活在南纬50°以南水域的南大洋中,环绕极地分布,以大西洋侧密度最高。常大量密集成群,以集群方式生活,集群密度可达每立方米1万~3万只。主食浮游藻类,包括大型硅藻微型浮游生物。在缺乏食物供应时,南极磷虾会脱壳缩减体型,通过消耗自身组织存活。[6][7][10]
每年1~3月为南极磷虾产卵期。一只雌性磷虾每次产卵6000~10000枚,且可多次产卵。受精卵3~5天完成孵化,2年即可长成。如此高的繁殖率和如此短的成熟期,使之成为地球上生物量最大的群体。2021年南极磷虾在南极的资源保守估计有6.5~10亿吨储量,而当年的全球粮食总量也才不到30亿吨。每年各国的磷虾捕捞总量达20多万吨,且磷虾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可以作为食品、饲料、医药、化工等领域的原材料,因此南极磷虾被誉为“海上金库”。[6][7][8][3][11]

形态特征

南极磷虾成虾体长5~6.5厘米,最大可达9厘米,雌性个体比雄性个体略大。躯体几乎透明,有红褐色斑点,脊背呈红色。幼虾为灰白色。南极磷虾有坚硬的钙化外骨骼(也称为甲壳),躯体分为头胸(头和胸融合)和腹部,尾节由最后的附属物融合而成。额板为三角形(额角短),眼睛呈球形。共有六对胸足和一对触角。头胸甲下缘有一对侧齿。大颚触须末节长而纤细,是宽的7倍以上。由顶突、基突和侧突三部分组成的雄性交接器是雄性南极磷虾的重要特征。雄性交接器顶突弯曲细长、末端呈勾状,基突弯曲延伸至顶突的中端且尾部为不规则叶片状,侧突为大勾状。雌性个体在身体后部的腹侧有一个三叶结构,称为纳精囊。在未交配的雌性中,这种结构通常是明亮的红色。在交配的雌性中,偶见精囊(白色小泡)附着在其上。南极磷虾有生物荧光器官,分布在身体的各个部位:一对在眼柱,另一对在第二至第七胸足的位置,还有一个在腹片。这些器官能每隔2~3秒发出黄绿色“磷光”,通过位于荧光器官后部的凹面反射体和前方的晶体,配合整个器官的肌肉旋转,从而将光线引导到特定区域。[6][7][8][9][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