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克教

15世纪产生于印度的神教
锡克教产生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是印度教中虔诚派运动与伊斯兰教中苏菲派思想融合后演变出的一种宗教形态。锡克教认为神只有一个,是各宗教都应崇拜的对象。尽管各教所崇拜对象的名称不同,但实质上它们所崇拜的是同一神。神也是自存的,全知全能的,世界上的的各种事物都是神的表现,是神创造的。轮回于世间的人充满痛苦,要脱离痛苦就要达到与神合一的境界。[1][2]
锡克教有诸多宗教禁忌,包括不准削掉身体上任何部位的毛发,不准抽烟喝酒,不准吃用传统方式杀死的动物肉,不准调戏或与穆斯林妇女通奸等。[3]该教反对印度教种姓制度和繁琐的教规,不拜偶像,信奉不可言说的永生神毗湿奴,且主张各门宗教之间和睦亲善。[4]
锡克教由古鲁•那纳克创立,尊崇包括创始人在内的十位上师并以上师们传授的《阿底格兰特》为经典,《阿底格兰特》象征第十一位上师。锡克教对印度社会各阶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受压迫的的印度民众提供了重要的指引,在精神、道德、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领域对印度社会产生巨大影响。锡克教把朴素而崇高的的理想摆在印度普通民众面前,消除了信仰的迷失和对未来的恐惧,在普通民众面前展示了希望、信心与和平的前景。[2]

名称释义

锡克教中的“锡克”来自梵语单词“shishya”,意思是门徒、弟子、学习者。其产生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是印度教中虔诚派运动与伊斯兰教中苏菲派思想融合后演变出的一种宗教形态。锡克教认为神只有一个,是各宗教都应崇拜的对象。尽管各教所崇拜对象的名称不同,但实质上它们所崇拜的是同一神。神也是自存的,全知全能的,世界上的的各种事物都是神的表现,是神创造的。轮回于世间的人充满痛苦,要脱离痛苦就要达到与神合一的境界。[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