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建设大学

华中建设大学
华中建设大学(简称建大),是华中解放区培养革命干部和建设人才的新型大学。1945年初经中共中央华中局批准创建于淮南解放区盱眙县的新铺镇,抗战胜利后迁往江苏省淮阴市续办。1946年3月,建大由中共中央华中分局领导,计划办成比较正规的多学科大学,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学校被迫作长途迁移,破坏了原订计划。1946年11月,建大北撤至山东省莒南县;1947年3月又转移至胶东海阳县。1947年冬,因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而停办。华中建大在时局多变、战火纷飞、校址数迁和条件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办了四期,共培养学生5000余人,支援了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基本介绍

华中建设大学(简称建大),是华中解放区培养革命干部和建设人才的新型大学,1945年初,中共中央华中局创建于淮南解放区盱眙县的新铺镇,抗战胜利后迁往淮阴续办。1946年3月,建大由中共中央华中分局领导,计划办成比较正规的多学科大学,但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学校被迫从淮阴长途迁移,1946年10月,建大北撤至山东省莒南县,1947年又向胶东海阳县转移。1947年冬,因国民党军队进攻胶东解放区而停办。华中建设大学在时局多变、战火纷飞、校址数迁和条件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举办了四期。据不完全统计,华中建设大学共培训了5000多名调干生和知识青年,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卓越的人才。创办于盱眙新铺镇。1944年冬,中共中央华中局根据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和巩固华中各根据地的需要,决定在淮南盱眙县新铺镇创办华中建设大学。1945年5月,建大第一期正式开学,全校各系、班的学生共计600名。
1944年冬,设在淮南津浦路东根据地盱眙县新铺镇的华中局党校,完成了干部整风学习的任务。华中局确定在华中局党校的基础上筹办华中建设大学,任命华中局宣传部长彭康兼任建大校长,调新四军二师政治部副主任、淮南区党委宣传部部长张劲夫任副校长并兼管党的工作,并且抽调一些干部担任各系的领导职务。同时在解放区的报刊上登载《华中建设大学招生简章》,通过敌占区的进步刊物介绍华中解放区开设建设大学。1945年春节以后,淮南淮北、苏中、苏北等根据地抽调的干部和保送的知识青年陆续来校,上海南京等沦陷区的地下党也选送一批地下工作者、职员、大学和高中学生来建大学习。建大根据师资力量和到校学生的情况,设立四个系和高干班、区干班各一个。
建大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的教育方针,采取上课和讨论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整个学习分为政治教育和业务教育两个阶段,进行马列主义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和各系业务课程的教育。政治课,全校统一上大课;业务课,由各系分别进行。学校除设一批专职教员外,校长和各系的主任都分工讲课。在学习时间的安排上,前两个月进行政治学习,由彭康校长主讲《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后适逢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毛主席在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又增加了学习《论联合政府》的课程,由饶漱石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