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家珍

近代民主革命家
彭家珍,字席儒,曾化名朋嘉[zhēn]、朋锡三。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4月9日生于金堂县姚渡石龙三堰(今金堂县杨柳乡同合村)。彭家珍幼年在农村及城厢镇读书,4岁读《孝经》《正气歌》,8岁熟读“四书”“五经”。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彭家珍随父到成都读书。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春,他考入四川武备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家珍被列为最优等成绩的8名学员之一,毕业于武备学堂,随即被派去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并领受购买军械的任务。同年,彭家珍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开始秘密从事反清活动。[1]
彭家珍1907年任四川高等军事研究所军事教官,策划成都起义。宣统元年(1909年)随锡良昆明,任张毅随营队长兼云南陆军讲武学堂训练官。二年(1910年)随锡良调奉天讲武堂学兵队官。三年(1911年)调天津兵站司令部副官长,代理标统,押运军火,策划“滦州兵谏”和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奔赴上海孙中山,任同盟会军事部长,兼北伐军副总司令。[2]1912年1月26日深夜,彭家珍暗藏炸弹,在北京西四北红罗厂良弼府门前,将良弼炸死。爆炸中,彭家珍不幸被一块弹片飞伤后脑,2天后重伤身亡。[3]良弼死后,清宗室无人再敢坚持对抗革命。半个多月后,清宣统帝下诏宣布退位,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随之终结,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4]
彭家珍牺牲后,其友在他的皮包中发现一纸绝命书:“共和成,虽死亦荣;共和不成,虽生亦辱。与其生受辱,不如死得荣。”孙中山称赞彭家珍为“我老彭收功弹丸”,并授予他“陆军大将军”头衔,准“照陆军大将军阵亡例赐恤”,崇祀忠烈祠[4]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签发给其家属《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表彰彭家珍“丰功伟绩永垂不朽”。[3]

人物生平

出生于1888年4月9日。父亲彭复恒,名仕勋,是清末秀才,以塾师为业,醉心于维新,思想激进,主张实业救国。彭家珍自幼禀赋聪明,受家庭影响,四岁就能背诵《孝经》《正气歌》,八岁已熟读《四书》《五经》,同时也接触西方近代科学。由于彭家珍的父亲与宋育仁吴之英、廖平等维新派人物相交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