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剧吐

妊娠早期孕妇严重持续呕吐引起脱水、酮症等
妊娠剧吐(hyperemesis gravidarum,HG),指妊娠早期孕妇出现严重持续的恶心、呕吐,并引起脱水、[tóng]症甚至酸中毒,需要住院治疗者。有恶心呕吐的孕妇中通常只有0.3%~10%发展为妊娠剧吐。[1]HG全球范围平均发病率为0.3%~3%,亚洲中东民族较欧美等白种人发病率高,中国HG发病率约10%。[7]
妊娠剧吐主要由于内分泌因素及精神因素引起,常见病因有绒毛膜促性腺素水平升高、甲状腺功能改变、精神过度紧张及焦虑等[1]。临床上,大多数妊娠剧吐发生于妊娠10周以前,典型表现为妊娠6周左右出现恶心、呕吐并随妊娠进展逐渐加重,至妊娠8周左右发展为持续性呕吐,不能进食,导致孕妇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酸中毒,会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Wernicke脑病(韦尼克脑病)、[1]再喂养综合征[3]等并发症。该病的诊断至少包括每日呕吐≥3次,尿酮体阳性,体重较孕前减轻≥5%,[4]并需要通过尿液检查、血液检查、超声检查等检查排除可能引起呕吐的其他疾病。妊娠剧吐治疗主要在于心理支持治疗、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及止吐治疗等。经过积极规范的治疗后,大多数妊娠剧吐患者病情会很快得以改善,并随着妊娠进展而自然消退,母儿预后总体良好。[1]
在中国,有关妊娠剧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口渴(此处渴作呕),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又提出用干姜人参半夏丸治疗妊娠呕吐不止。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恶阻候》首次提出恶阻病名,并指出“此由妇人原本虚羸,血气不足,肾气又弱,兼当风饮冷又过,心下有痰水夹之,而有娠也”。[2]

病因

内分泌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