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经邦

明朝礼部尚书兼学士
陈经邦(1537-1615年),字公望,号肃庵,莆田城内庙前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累官礼部尚书。后被召入东宫教读太子,世称陈国师。[1][2]
陈经邦,出身贫寒凭借智慧与学识,在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通过福建乡试,随后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的礼部会试殿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成为进士并入选翰林院庶吉士。他的政治生涯始于隆庆元年(1567年)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后因母丧归家守孝,隆庆五年(1571年)复职。隆庆六年(1572)二月,他成为东宫太子朱翊钧的讲读官。万历四年(1576)十二月,升任左春坊左谕德兼侍读,掌管坊事,闰八月,因父亲去世回家守孝。万历八年(1580)闰四月,守孝期满,恢复原职兼翰林院侍读,继续担任日讲官。万历十一年(1583),陈经邦升礼部尚书大学士。由于政治斗争和个人原因,在万历十三年(1585年),由于政治斗争和个人考量,他选择告老还乡,回到福建莆田,退休在家长达30多年。陈经邦已不在朝中,万历帝仍对他关怀备至,多次派人探望。1615年,陈经邦在家乡逝世,享年78岁。[3][4][5]陈经邦去世后,万历皇帝追赠他为太子少保。[6]
陈经邦在政治上有所建树,重视教育文化发展。他博学多才、精通经史,任期间积极推动教育改革、提倡儒学,培养很多优秀学子,对明代文化教育影响深远。其在担任太子朱翊钧讲读官时,教育方法受皇帝喜爱,获“白面先生”美誉。10岁登基的万历帝爱好文墨、尊重儒臣,陈经邦教书几年间,常条陈国家政令利害兴革之事,少年皇帝多予采纳,还曾赐御书“责难陈善”四字(挂于陈祠堂内)。[3][6][5]陈经邦一生工于诗,有《群玉山房诗集》流行于世,《西岩集》八十卷、《陈尚书疏议》二卷、《东宫讲章》《经筵讲章》各十五卷。[5][3]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