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萧

用于器乐合奏的古老乐器
排萧是一种古老的乐器,用若干长短不同的木管或竹管连接起来,直接用口吹,每个管发出一个音,通过连续吹不同的管展现旋律。该乐器在中国、南美洲欧洲非洲古代都有发现。

外观

排萧属“吹孔气鸣乐器”,以竹制作,长约80公分左右,紫竹箫约6—8个竹节。其形制为:上端封口(或开口)的竹节边缘开吹孔,管身一般开有指控6个,前5孔,后1孔,下方另有两对音孔,底端为开管,音程为两个八度,经训练还可奏出超吹4度音程,但不常用。
早在几千年前,萧就在中国民间流传了。那时的萧均为单管的言萧。后来人们发现,不同长度的管子能够发出不同高度的乐音,于是就发明了排萧。汉代以后,出现一种等管形制的排萧,各管的长度相似,但管内以蜡封底、蜡底的高低形成管身的长短,从而吹出不同的音高。唐杜佑《通典》载:“萧,编竹有底,大者23管,小者16管。长则浊,短则清,以蜜蜡实其底而增减之,则和。”日本奈良正仓院收藏有唐代等管形制的排萧残件,原18根一组,尚存9根,长23.7~28.8厘米。管内以填塞纸粒以调整音高。元、明时起,排萧改为精致的椟萧。通常16管,管外加有木制地壳,油漆光亮,绘以彩风。到清代,排萧出 现双翼型椟萧,亦16管,分左右两列,依次件短,如风张开的两翼。到近代以后,排萧受到其他乐器的冲击,渐渐失传,几成绝响。直到80年代初,吉林省歌剧院石家环在原萧造型基础上,研制成功双排管加键排萧。使排萧的演奏更为灵活方便,即可演奏活泼、快速的复调音乐,也能吹奏悠扬、舒缓的抒情乐曲,表现力大为提高。
排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