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梭

四川谐剧创始人
王永梭(1915年7月14日-1998年5月22日),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龙台镇(今黑滩村)人,是四川谐剧的创始人和方言诗的创始人,也是一位杰出的谐剧演员。王永梭在艺术生涯中集编、导、演于一身,共创作、演出了谐剧节目90多个,方言诗朗诵100段以上,表演近万场,对中国戏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作品派生出了桂林壮族、陕西湖南浙江西藏等多种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谐剧。王永梭被誉为“东方卓别林”,并著有《王永梭谐剧选》一书,深受文艺界好评。他的重要作品包括1941年将五言诗《春晓》改编成四川方言诗搬上舞台,1942年创作的拉杂戏剧目《扒手》,以及1945年的剧目《喝酒》和1948年的剧目《嫌疑》。1953年赴朝鲜慰问并创作了第一个歌颂新社会的新谐剧《在火车上》。1957年,他在四川剧场举行了《王永梭谐剧表演会》。之后,他调到四川省曲艺团工作。1981年起,在成都、重庆两地举办了四次谐剧训练班,培养了200多名学生。1983年和1988年,作为四川省政协委员参加四川省第五届和第六届政协会议。[1]1993年,参加了在成都锦江剧场举行的“西南一代曲艺名家会演”。1995年,参加了“双五十纪念活动”。1998年5月22日因心脏病发作逝世,享年83岁。[2][3]

人物经历

1915年,王永梭出生在四川安岳县龙台场(今龙台镇)的一个书香门第,早年客居内江谋生。1930年,考入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立中学七班,毕业后曾去他五哥王文拔(川军28军某团团长)处谋事,不久回到龙台老家。在龙台赋闲期间,他常参加川剧座唱和登台演出,并对一些传统折子戏如《访友》《长生殿》《渔父赠剑》《劝赌》等剧本进行加工和整理。
1936年,拜郫县北派拳师李飞龙为师。[4]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王永梭积极参加募捐义演,并把《保家乡》《大刀进行曲》《高梁叶子青又青》等抗日歌曲改成四川的方言土语演唱。
1938年,参与隆(昌)富(顺)师管区司令曾晴初少将组织的宣传抗日活动,以文艺形式宣传动员群众,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在隆昌8个多月的时间里,他经常到茶馆、闹市体验生活,而后进行创作演出。1939年冬天,王永梭在合江县庆祝新年的游艺晚会上,编演了被其自称为拉杂戏的剧目《卖膏药》,受到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