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

画家、艺术教育家
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2][6]本名绍琼,字凤鸣,后改名风眠,广东省梅县人,[1]中国近现代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7][8]主要绘画作品有《柏林之醉》《孤鹜》《芦苇孤鹜》等,[2][9]主要出版书籍为《林风眠画集》《中国绘画新论》等。[3][9][10]
1900年11月22日,林风眠出生于广东梅县阁公岭村一个石匠家庭。[2]1917年他梅州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美术学院[1]1919年12月作为第六批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前往法国留学。[11][1]1920年入读于法国迪戎国立美术学院,[12][11]后转到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在巴黎各大博物馆研习美术及进入Cormon的工作室学习,广泛接触各种艺术形式。[1][11]1925年回国,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教务长、西画系主任。[7][1]1927年任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创作油画《人道》。[13]1928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主持筹办杭州国立美术学院并任院长。[7][1][14]1938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主任委员。[15]1951年,创作作品《单刀赴会》《霸王别姬》《宇宙锋》《马牟与张飞》《红娘与莺莺》《孙悟空大闹天宫》《武松杀嫂》等。[13]1977年,移居香港,10月,在香港举办画展。[16]1979年6月,编著出版《林风眠画集》;7月,在上海展览馆举办“林风眠画展”;9月,在巴黎东方艺术博物馆举办“林风眠画展”;10月,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14]1991年8月12日,在香港逝世,享年91岁。[13][11]
林风眠是近代中国美术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治学严谨,桃李满天下。在艺术上,他融会中西、贯通古今,毕生努力主张“西体中用”。他的“方纸布阵”“东方水墨与西方色彩接吻”“新线条的使用”与作品抒情等独特的“风眠体”形式语言,都带有极其鲜明的艺术个性。正像郑朝对林风眠艺术成就的总结:“为当代中国画开拓出一条崭新的道路,拓宽了中国画的表现范围的效果,融合了西方的审美情趣,使中国画的语言带有世界性。”历史也客观地把他推向中国绘画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地位——即林风眠前中国画与林风眠后中国画。[17]
林风眠毕生致力于艺术教育和绘画创作,以西洋画法融入中国文化,创作过反封建题材的油画。他对中国传统绘图也有所研究,在创作上尊重中外绘画和民间艺术的优秀传统,反对因袭前人,墨守成规;主张东西方艺术要互相沟通,取长补短。[10]代表作有《摸索》《人道》《痛苦》等。[7]2023年,《2023胡润最畅销中国艺术家》发布,林风眠排名第9位。[4]作为教育家,林风眠先后培养了如李可染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席德进王式廓罗工柳等一大批术家,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占有一页,并具有国际影响。[18]2023年5月5日,为加强文物保护工作,防止近现代珍贵文物流失,完善文物出境审核标准体系,《国家文物局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文物博发〔2023〕13号)林风眠作品一律不准出境。[19]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