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韬

出自《群书治要》的散文
《文韬》是一篇古代散文,出自《群书治要[1]。它通过记述周文王打猎时巧遇姜太公并最终立其为师这一人所共知的故事,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层层递进。姜大公胸怀治国经武的雄才大略,可惜时运不济,怀才不遇。只好隐居岐山、垂钓渭水,待机而起。而周文王为了成就灭商大业,求贤若渴,正在四处网多人才,两人便在这种背景下相遇。但初次见面,交浅不敢言深,姜太公只好以钓鱼为话题进行试探,待见到文王态度恳切、虚心求教之后,话锋一转,立即提出了推翻商王朝以夺取天下这一重大的战略问题,接着为坚定文王的信心,进一步指出了表面上强大的商王朝已经是日薄西山、来日无多,而现在尚默默无闻的周却如日东升,前程远大。

作品原文

文王问於太公曰:「贤君治国,何如?」对曰:「贤君之治国,其政平,吏不苛,其赋敛节,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赏赐不加於无功,刑罚不施於无罪;不因喜以赏,不因怒以诛。害民者有罪,进贤者有赏;後宫不荒,女[]不听,上无淫慝,下无阴害。不供宫室以费财,不多游观台池以罢民,不雕文刻镂以逞耳目。宫无腐[]之藏,国无流饿之民也。」文王曰:「善哉。」(《群书治要》三十一)
文王问太公曰:「愿闻治国之所贵。」太公曰:「贵治令之必行。治令必行,则治道通;治道通,则民大利;民大利,则君德彰矣。君不法天地,而随世俗之所善以为法,故令出必乱,乱则复更为法,是以法令数变,则群邪成俗,而君沈於世,是以国不免危亡矣。」文王曰:「法令必行,大利人民,[nài]何?」太公曰:「法令之必行,则民俗利,民俗利则利天下,是法令利之必行,大利人民也。」(《群书治要》三十一,《御览》六百三十八)
文王问太公曰:「愿闻为国之大失。」太公曰:「为国之大失者,为上作事而不法法,国君不悟,是为大失也。」文王曰:「愿闻不法法,国君不悟。」太公曰:「不法法,则令不行,令不行,则主威伤;不法法,则邪不止,邪不止,则祸乱起矣。不法法,则刑妄行,刑妄行,则赏无功;不法法,则国昏乱,国昏乱,则臣为变;不法法,则水旱发,水旱发,则万民病;君不悟,则兵革起,兵革起,则失天下也。」文王曰:「诚哉。」(《群书治要》三十一,《御览》六百三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