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戏

江苏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
淮海戏旧称小戏,是江苏地方戏的主要剧种之一,发源于沭阳,流行于苏北宿迁市、淮安市、连云港市,徐州市盐城部分地区及皖东北一带。淮海戏的产生与发展,至今有240多年的历史。[1]
早期的淮海戏艺人多分散活动,走村串户,在农家门前演唱,以乞讨为生。其演唱内容侧重于历史和民间故事题材,内容大都体现了反封建反压迫及弘扬传统美德的思想;乐器是一把三弦;唱腔属“板腔体”,具有当地民间色彩和方言说唱曲调。1954年,参加华东戏曲会演前夕,正式命名为“淮海戏”。[1]
淮海戏于2008年6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2012年淮海小戏《赶鸭》荣获江苏省五星工程奖,2013年新排现代淮海戏大型《乡村好人》顺利入围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3]沭阳县2019年获评“中国淮海戏之乡”。[4]

​发展历程

淮海戏的形成,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沿门说唱民间故事的“门头词”,清道光十年(1830年)后,艺人自由结社发展成为打地摊演出的小戏。艺人大多是“随身衣,就脚鞋”,圈内称这种演出为“下场子”。此时演员很少,有“七忙八不忙,九人下厨房”之说。班组演员无严格的行当区分,一个演员必须要生、旦、净、末、丑行行精通,称为“一脚踢”。演出剧目多为对子戏,内容多为演唱当地农村生活和一些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