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

泥沙在渤海凹陷处形成的冲积平原
黄河三角洲(Yellow River Delta)简称黄三角,在地理学上特指黄河在今天的山东省滨州市东营市以下所形成的三角洲平原,是中国第二大河口三角洲,仅次于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以垦利县宁海为轴心,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淄脉河口,向东展开的扇状地形,海拔低于15米,是中国最年轻的陆地。现代黄河三角洲是1855年以来黄河冲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自1855年以后,黄河在山东滨州市以下冲积成三角洲,以利津县为顶点,北至徒骇河口,南至小清河口,主体位于东营市境内,呈扇状三角形,总面积为5,450平方公里。地面平坦,海拔10米以下。[1]
黄河奔腾东流,挟带着来自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在入海处,由于海水的顶托和流速减缓,大量泥沙便在此处沉积,填海造陆,形成了黄河三角洲。自1855年黄河改道北流后,通过百年来的沧海变化,才形成了这个近代三角洲。黄河口位于渤海湾莱州湾之间,是一个陆相弱潮强烈堆积性的河口,其特点是水少沙多,大部分泥沙不能外运。据水文资料记载,黄河口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2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2亿吨,但由于潮流弱、搬运能力差,使约40%的入海泥沙在河口和滨海区沉积。在五十年代采取工程控制后,三角洲顶点被移至东营市渔洼附近,缩小了三角洲的范围,加速了河道的延伸速度。平均每年造陆31.3平方公里,海岸线每年向海内推进390米。黄河填海造陆的成就十分巨大,不仅每年创造数万亩土地,还改善了河口石油开采条件,使海上开采转变为陆地开采。[2]
黄河三角洲位于中纬度,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背靠陆地、面向海洋,受到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共同影响。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四季分明。春季常见干旱多风,易发生倒春寒和春旱;夏季多雨多热,常受台风影响;秋季气温下降,天气晴朗,雨量减少;冬季天气干冷,频繁受到寒风影响,雨雪稀少,主要风向为北风和西北风。四季温差明显,年平均气温11.7至12.6℃,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1.9℃,最低气温为-23.3℃。年平均日照时数2590至2830小时,无霜期约为211天。年均降水量在530至630毫米之间,其中70%集中在夏季。平均蒸散量为750至2400毫米。[3]
黄河三角洲由于位置优越,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类型,国家已在此建立“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依托湿地生态,旅游产业也得到开发。[4]

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