錞于

中国古代铜制打击军中乐器
錞于是中国古代的铜制打击军用乐器,常与鼓配合用于战争中指挥进退,作为军乐器,錞于多用于战阵,用于号令军队和鼓舞士气。錞于属于击鸣乐器,其音乐性能比较简单,一般不设固定的音律,敲击肩部,其声如雷,清响良久。[2]
錞于始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战国至西汉前期,在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地区都有发现,其中以巴人故地发现最为集中,成为巴文化最具特征性的青铜乐器。学术界一般认为錞于的传播路线是由北而南,由东而西。最早的錞于出土于山东沂水刘家店子的春秋中期墓葬。春秋晚期在安徽宿县卢古城子、寿县蔡侯墓及江苏丹徒王家山等地都有錞于出土。马承源先生将錞于分为六种形式:穹顶虎组式、圆肩侈口龙组式、扁圆肩桥组式、扁圆肩虎组直口式、圆前甚阔唇边双虎组式及扁圆肩马组式。李衍垣先生根据纽饰的不同,将其分为无纽钟于、桥纽钟于、虎纽和其他动物性纽錞于等四个类型。[2]

出处

古代一种铜制乐器
”《周书·[]斯徵传》:“又乐有錞于者,近代绝无此器,或有自蜀得之,皆莫之识。徵见之曰:‘此錞于也。’众弗之信。徵遂依干寳《周礼注》以芒筒捋之,其声极振,众乃叹服。”清赵翼《观西洋乐器》诗:“錞于丁且宁,[qìng]折柎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