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疽性脓皮病

坏疽性脓皮病
[]性脓皮病是一种非感染性的皮肤病,是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一种。本病罕见,任何年龄段均可受累,以40~60岁常见,女性略多于男性,好发于下肢,常伴有潜在的系统疾病。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遗传因素及固有免疫系统调节异常等。临床表现多样,初发炎性丘疹脓疱水疱结节,快速进展为疼痛性化脓性溃疡,溃疡边缘紫罗红色,不断向外扩展。坏疽性脓皮病的治疗方法包括局部外科手术治疗、局部激素治疗和全身激素治疗(当病变广泛时)。后两者是治疗的主要方法,对于伤口的处理主要是优化创伤愈合环境,尽量避免不必要手术造成的额外创伤。坏疽性脓皮病疼痛剧烈,预后会遗留[bān]痕影响美观,并且容易反复发作,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预后较好,半数患者经过治疗后1年内实现创面的愈合,愈合后会遗留瘢痕。

就诊科室

  • 皮肤性病科、普通外科

病因

  • 病因不清,可能是自身免疫、遗传因素、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炎症介导和基因易感性共同参与的结果,促进了疾病的发生发展。
  • 自身免疫因素
    • 多数患者合并有溃疡性结肠炎、炎症性关节炎等(可出现在坏疽性脓皮病确诊前或确诊后)。因此可以认为免疫系统有问题的个体(如先天性或后天的低丙球蛋白血症)与免疫功能正常的个体相比更容易出现坏疽性脓皮病。
  • 遗传因素
    • 确诊为坏疽性脓皮病患者的家族内子代更容易出现,说明家族遗传也是坏疽性脓皮病的高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