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新

清末著名学者
朱一新(1846年—1894年,字鼎甫,号蓉生),浙江义乌毛店镇朱店人,清朝官员、学者。光绪二年考中进士,历任内阁中书舍人翰林院编修陕西监察御史。朱一新为官正义刚直,爱国忧民生计,直言不讳,因此遭受贬[zhé]。他后来辞职执教,先后担任广东肇庆端溪书院主讲和广州广雅书院(现广州中山大学前身)校长。朱一新著述丰富,对经学有深入研究,被誉为清末著名学者和汉宋调和学派代表人物之一。[1][2][3]

人物生平

朱一新
朱一新
朱一新(1846—1894),字鼎甫,号蓉生,义乌朱店人,人称“朱义乌”。五岁从师认字,听邻座同学读《中庸》、《论语》,就默默记住,等到塾师教他时,大半已能背诵。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义乌,朱一新父朱凤毛带头组织民团抗御,家属避居深山。时一新已成少年,往来家中与避居地,父亲说他:“小少荒山弟妹俱,往来侍母备薪储;最难一卷随身读,避寇三年不废书。”19岁中秀才同治七年(1868),就读金华丽正书院、杭州[]经精舍。次年,在杭州西湖孤山的“诂经精舍”肄业。这所由乾隆时著名学者阮元创办的书院,照例于每年六月由学使命题考试。此年,学使徐寿衡侍郎出了经、史、辞章数十道题,连当时颇有名气的生员都感到为难,不得不“殚精罩思,并力合作”。唯有一新独自答卷,写成的卷纸厚达一寸。徐侍郎大为赞赏,评为“一日干里,必可大成”。是时诂经精舍特置超等生六名,一新即属其中之一。在金华杭州数年的求学生涯,诚如他自己所说成:那时十分拘谨,慎交友,不优游,专心学业,终其一生也。“没有一日弃书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