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封不树

始于春秋晚期的古代墓葬形式
坟丘墓的出现已到了春秋晚期,而其普及则是战国时代的事了。由此,“不封不树”——既没有封土堆,也不种植树木以为标志,便成为后世人们谈论西周墓葬的基本原则。这种不封不树的葬俗使考古工作者缺少寻找周公旦墓葬的线索。

词语内容

古代的不封不树
“不封不树”是人类历史上最初的墓葬表现 形式之一,自远古以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不封 不树”是普遍存在的。但随着坟家、墓上设施的 日渐流行,“不封不树”反而成为一种在特殊情况 下才会出现的现象。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魏晋 墓葬盛行“不封不树”。《宋书·礼志二》对其原 因和传承过程有系统的陈述。该书记载,“建安 十年,魏武帝以天下凋敝,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 碑”。到建安末,曹操作终令曰:“古之葬者,必在 痔薄之地,其规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 树。”曹丕黄初三年(222)自作终制时,也要求“寿陵因山为体,无封无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 神道”。后来司马懿因循照做,“豫自于首阳山为 土藏,不坟不树,作顾命终制,敛以时服,不设明 器”,其子司马昭司马师的丧事也皆依其父。这 种“不封不树”的薄葬做法,不仅影响到魏晋帝 王,还被臣民广泛遵奉,成为一种自上而下普遍 遵从的制度①。魏晋墓葬“不封不树”除了有“天 下雕弊”这方面的经济原因,更主要的还是惧怕 被盗墓②。曹丕总结“汉氏诸陵无不发掘”的原 因就是“祸由乎厚葬封树”
周易[]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後[shì]圣人易之以棺[guǒ],盖取诸大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