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窟

位于甘肃省瓜州县的石窟
榆林窟是位于中国甘肃省瓜州县城南约76千米的南山峡谷中两侧砾石崖壁的石窟,又名榆林寺、万佛峡和上洞子等,因榆林河(又名踏实河)从峡谷中穿流而过,两岸榆树成林,石窟因此得名。其历经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分布在榆林河东、西两岸的悬崖峭壁上,洞窟分上下层共有43个,其中东崖31个、西崖11个,壁画4200平方米,彩塑259身。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榆林窟的彩塑原作已所剩无几,如今的彩塑多为后代重修或重塑。其同莫高窟在内容、艺术风格、绘画形式方面一脉相承,同属敦煌艺术系统,故被称为莫高窟的“姊妹窟”。[1][2]
榆林窟洞窟形制主要有三种:中心塔柱窟,中心佛坛窟和大像窟。各类窟形均始于唐代,以后成定式沿用,其壁画整体保存较好,根据内容、风格和用色等方面的特点,可划分为唐代,五代、宋代,西夏、元代五个时期。其中唐窟共有14个,仅第25窟保存完整,该窟壁画构图疏密得当,色调清丽淡雅,线描精准流畅,,描绘的各类人物呼之欲出,画出的各种器物栩栩如生,堪称榆林窟壁画中的经典之作;五代、宋时期,榆林窟新建和重修洞窟共23个;西夏、蒙元时期,党项羌蒙古族先后占据瓜、沙二州(现今瓜州敦煌),由于这两个政权的统治阶级都推崇佛教,使榆林窟艺术出现了回光返照情景,该时期新建和重修洞窟共16个。[1]
榆林窟精美的壁画艺术,弥补了莫高窟壁画艺术的不足,是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唐代至元代的佛教石窟艺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1]1961年,榆林窟被中国国务院列为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

历史沿革

榆林窟大约始凿于北魏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