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识别技术

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英文名: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又称无线射频识别,是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是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电磁场)的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通信,对目标进行识别并获取相关数据的一种技术。[1]射频识别技术具有精度高、适应环境能力强、抗干扰强、操作快捷等许多优点。[4]它在完成识别工作时无须人工干预,可以同时读取多个被识别物体(标签)的信息,并能在严重污染的环境中工作。[3]其原理为阅读器与标签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的数据通信,达到识别目标的目的。[5]主要应用于物流领域的货物追踪、信息自动采集、仓储应用、港口应用、邮政、快递等方面;医疗领域的医疗器械管理、病人身份识别、婴儿防盗等方面;身份识别领域的电子护照、身份证、学生证等各种电子证件等等。[6]
射频识别技术最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用于敌对双方军用飞行目标的识别,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7]20世纪40年代,通过对雷达的改进和应用推动了RFID技术的产生。50年代通过在实验室进行相关研究实现了对RFID技术的早期探索。[8]目前射频识别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在门禁管制、停车场管制、生产线自动化、物料管理、邮件跟踪、体育行业、畜牧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9][10]
射频识别技术系统由电子标签(tag)、阅读器(reader)、天线(antenna)三大部分组成。[4]其分类方式多样,通常根据采用的频率、读取标签数据的技术实现手段、以及标签内是否有电池为其供电进行划分。[11]

发展进程

RFID技术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