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嘉湖平原

浙江最大的堆积平原
杭嘉湖平原是位于中国浙江省北部,太湖流域南部的最大堆积平原,地理范围大致包括太湖南部、钱塘江和杭州湾北部、天目山东部、东海西部,行政范围包括嘉兴市全境、湖州市大部分和杭州市东北部。地势低平,河网密布,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杭嘉湖平原是浙江最大的平原,面积约7620平方千米,属长江三角洲平原的一部分。杭嘉湖平原地面形成以东、南高起,向西、北降低的浅碟形洼地,地面高程差异较大。平原上水网稠密,河網密度平均12.7千米/平方千米,是中国之冠。平原表层沉积物主要为细颗粒泥沙(细粉砂、粘土),属河流湖泊堆积物,南缘属潮滩相沉积物。杭嘉湖平原内这种地面高程、沉积物和水文状况的差异对农业生产、水利设施及工程建设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1]

地理

杭嘉湖平原位于太湖以南,钱塘江和杭州湾以北,天目山以东,四周高,中间低,水网密布,不利于排水。桑树耐旱,不喜湿,那么究竟杭嘉湖地区的人民是如何把“沧海”变成桑田的呢?在水利上,归功于杭嘉湖地区人工开凿的河渠溇港和运河荻塘,所谓“横塘纵溇”。在雨季河水会流入太湖,在旱季则引太湖水灌溉农田。在土地上,人口的迁移,特别是在南宋后,人口的大量南徙,为了解决粮食等问题,加强对农田的开垦,许多沼泽地都被改造成膏腴农田,还解决了劳动力的问题。水质也是影响丝绸质量的重要因素,缫丝需要大量的水,长江流经杭嘉湖地区,水流缓慢,水中的泥沙能沉积下来。生产模式上,江南水乡利用池塘养鱼畜牧,与栽桑养蚕的水肥相结合,形成自然循环条件下的相互促进,形成特有的生产模式,保证了桑树生长。在传统养蚕技术上,各地都重视制种,清代以浙江余杭、新昌、萧山等地的优良品种较著名,后来就成为现代蚕种的制造基地。技术上对上族采用高棚簇,随老随捉,忌用地簇。将“出口干”又改进为“灼蚕不灼茧”。在三眠开叶时,令食拓叶二三次,以省桑叶,且丝韧有光泽。少叶时可用白米粉掺桑叶上喂蚕,丝光白而韧。

经济状况

杭嘉湖平原是中国商品粮基地,自六朝以来便是中国皇室和军队用粮的主要来源。杭嘉湖平原也是杭州龙井等名茶的原产地,此地又以丝绸生产加工而闻名。杭州、湖州(尤其是南浔、双林、菱湖等镇)是著名的生丝产地和丝绸加工地点,太湖水产丰富。近代以来,此地工业迅速发展。现已形成完善的工业体系,国营、民营、外资企业数量众多、实力雄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