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课程

2011年海伦.舒曼所著书籍
《奇迹课程》(简称ACIM或《课程》)是由心理学家海伦·舒曼(Helen Schucman)编写并声称为“笔录”,由同为心理学家的威廉·赛佛(William Thetford)校订和汇整部分内容的一部灵修书籍。该书由〈正文〉,〈学员练习手册〉和〈教师指南〉三个部分组成,旨在通过心灵的自我觉察和转变,帮助读者回归真爱之源,并服务于他人。

创作背景

在1965年,海伦‧舒曼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外科医学院开始了她的职业生涯,为威廉‧赛佛的同事。当他们的每周办公会议变得勾心斗角时,威廉‧赛佛认为“一定另有出路!”。海伦‧舒曼认为,这次的互动引发了一系列内在的激荡,产生了梦与内在视觉的指引,并认为这些指引是来自耶稣的“声音”。她说,在1965年10月21日,她相信那“内心的声音”告诉她:“这是阐释奇迹的课程,请将内心的声音纪录下来。”海伦‧舒曼说,纪录的过程使她非常不舒服,尽管这并未严重到使她停笔。第二天,她向威廉‧赛佛解释了她的“笔录”事件。令她惊讶的是,威廉‧赛佛鼓励她继续这个过程。当他读到此笔录稿的时候,还提出要协助她打字;于是第二天的笔录继续进行,如此持续了七年。
直到1972年,前三部分的笔记已经完成,而最后指示的两部分写作持续到1977年11月才完工。本尼迪克特·格罗舍尔(Fr. Benedict Groeschel)是一名天主教神父,曾在威廉‧赛佛下学习,并与海伦‧舒曼一起工作,他于1972年11月安排肯尼斯‧霍布尼克(Kenneth Wapnick)向海伦‧舒曼和威廉‧赛佛介绍。格罗舍尔于一九七三年获得了《奇迹课程》手稿的副本,并得到海伦‧舒曼的作证说,这份稿件将不被流出;不过,随着海伦‧舒曼的许可,他将其提供给肯尼斯‧霍布尼克。肯尼斯‧霍布尼克随后阅读了初稿,并与海伦‧舒曼和威廉‧赛佛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他认为需要进行校稿,以便让该书得拥有可正式出版的形式。威廉‧赛佛随后又对〈奇迹原则〉一节作了进一步的编辑以及对此章一节的定夺,不久之后,他们选择退出直接地对内容进一步的重大修改。肯尼斯‧霍布尼克和海伦‧舒曼继续校订手稿,删除显然仅针对海伦‧舒曼和威廉‧赛佛个人解答的讯息、创建章节和章节标题,并纠正段落结构、标点符号和大小写中的各种不一致之处。此次编辑在1975年2月左右完成。肯尼斯‧霍布尼克随后成为《奇迹课程》的教师,任职于奇迹课程基金会(Foundation for A Course in Miracles, FACIM)的联合创始人兼总长,同时也是心灵平安基金会(Foundation for Inner Peace, FIP)的董事和执行委员会成员。

出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