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汶

明朝兵部尚书
李汶(1535年-1609年),字宗齐,号次溪,任丘陈王庄人,生于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自幼聪明好学,十多岁时即以经书自律,到十六岁时已精通经典,参加童试中了秀才第一名。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李汶中举人第三名,翌年进京会试,又中进士。李汶曾任工部主事,都水司郎中、兵部武选司郎中、山东任按察司副使、河南督学使、山东按察使、陕西布政使、都察院右[qiān]都御使、兵部尚书等职。李汶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十一月十八日去世。李汶去世后,皇帝派遣官吏办理丧事,并加祭十次,赠太师,赐祭葬。[1]

介绍

李汶(1535—1609),生于嘉靖十四年农历十月初一日,字宗齐,号次溪,今河北省任丘市城西陈王庄人。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顺天府乡试第三名,翌年登壬戌科进士第54名(徐时行榜)。初任工部主事,后升任都水司郎中。督工治理惠河,他有蓄有泄,疏浚有方,很得工部尚书朱公的器重。

事件

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改补兵部武选司郎中,不久改任职方司郎中,主管将吏升迁、袭替、功赏等事。李汶按章办事,严禁行贿受贿,很得兵部尚书郭乾的器重,认为李汶是位贤才。郭乾辞官不久,一位很有势力的太监,想追赠自己的父亲为都督内阁大臣高拱派人到兵部办理,李汶主管此事,他说:“凡赠当如子,子内监而都督其父不可也”。因而得罪了权贵,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被调出京都,到山东任按察司副使。翌年又改任河南督学使。万历四年,补任山东副使,随阅宣云边事。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任神木道兵备使,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任山东按察使,万历十年任陕西布政使,不久又调浙江。万历十二年(1584年),李汶升任都察院右佥都御使巡抚陕西。他根据陕西的情况,给皇帝上奏折陈述水利、灾民、批关、诸封等四事。又向朝廷提出了他的防边大略:即筑险隘、留额银、驱[xiá]虏、罢远戎、连战守、防要堡、补军饷、收生蕃、复土官、任兵备等十策。被一一恩准,边防大振。万历二十年(公元1593年),李汶丁忧制满升任兵部右侍郎,这时西部边陲“虏患甚急”。派去的督臣大都吃了败仗,于是朝廷任命李汶为都察院右都御使兼兵部侍郎,奉命持节都陕西军务,三边总督。他冒着炎热飞马上任,到任后治军严格,按章办事,严禁一切拜[]。通过精简机构,裁去冗员近千人,年省军费十万银两。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西宁发来警报,青海蒙古部落首领永邵卜来犯。李汶调兰州榆林驻军,令参将达云出塞百里迎击阿赤兔和海部之敌,大获全胜,又调兰靖等驻军,拦截后来的敌人,斩敌首九百余级。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李汶兵分三路,出塞突袭卜失兔军营,斩敌四百余,缴获马畜器械数千。在延绥歼敌一千七百余人,使敌人闻风丧胆。李汶督边十二年,历经大小战役一百多次。这期间,皇帝一次次地下旨慰问,九次晋秩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兵部尚书两加勋。授特进银青光禄大夫、左柱国、赏尚书双俸禄等。时人评论朝廷倚重李汶的情形说:“急在外则以汶出,急在内则以汶人,直不得两李汶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