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

急性呼吸系统疾病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指由各种肺内和肺外致病因素所导致的急性弥漫性肺损伤和进而发展的急性呼吸衰竭。1994年的美欧ARDS共识会议(AECC)同时提出了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ARDS的概念。2012年发表的ARDS柏林定义取消了ALI命名,将该病统一称为ARDS。[2]
引起ARDS的原因或危险因素很多,肺部感染、肺部损伤等很多不同的疾病均可诱发。该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呼吸增快、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和发[gàn]等。ARDS依据其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X线胸片、心脏超声等可作出诊断。该病在治疗上,主要是积极治疗原发病,通过氧疗、机械通气以及调节液体平衡等方法来改善呼吸功能,纠正低氧血症。[2]
ARDS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一旦发生ARDS,患者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肺动脉血管收缩,并可能发展为肺动脉高压。ARDS的死亡率很高,其病死率为26%~44%。该病的预后与原发病和疾病的严重程度明显相关。老年病人(年龄超过60岁)预后不佳。[2]在预防上,及时对ARDS高危患者采用肺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有助于预防这种疾病的发生[4]

命名

1967年,Ashbaugh等发表了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描述了不同病因的重症患者出现呼吸窘迫、低氧血症以及肺顺应性减低,并通过尸检证实存在弥漫性肺泡浸润,这被认为是认识ARDS的开端。在过去的五十余年里,随着人们对ARDS病理生理认识的不断加深,ARDS的定义、诊断标准、治疗理念不断地发展与演进。[5]1994年的美欧ARDS共识会议(AECC)同时提出了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ARDS的概念。ALI和ARDS为同一疾病过程的两个阶段,ALI代表早期和病情相对较轻的阶段,而ARDS代表后期病情较严重的阶段,55%的ALI会在3天内进展为ARDS。鉴于用不同名称区分严重程度可能给临床和研究带来困惑,2012年发表的ARDS柏林定义取消了ALI命名,将该病统一称为ARDS,原ALI相当于现在的轻症ARD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