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杜父鱼

以底层鱼虾等为食的底栖鱼类
绒杜父鱼(Hemitripterus villosus)是鲉形目、杜父鱼亚目绒杜父鱼科的一种,最大长度35厘米,温带海水鱼。该鱼分布于西北太平洋日本海白令海,栖息深度0-550米。绒杜父鱼主要摄食底层鱼类,生活习性不明。在日本岩手县大陆架,绒杜父鱼被俗称为“海猫”。其种加词“villosus”意为被毛的。

形状特征

体较长,粗大,向后渐侧扁狭小;背缘低斜,腹缘浅弧形;躯干前半部稍高,腹鳍基部处体最高,躯干较长,约等于尾长;尾柄中长,尾柄长约为尾柄高1.5倍。头大,略侧扁,背面多凹凸,背缘斜凹,与上颌相交约60度,头部腹缘斜弧形。吻短,圆钝,吻长约等于眼径。鼻孔2个,靠近,前鼻孔距眼近于距吻端,后鼻孔位于眼前。眼颇小,圆形,上侧位,眼球突出于头背缘,距鳃盖后缘约为距吻端2.5倍。眼间隔宽,略小于眼径2倍。口大,上端位,口裂上斜。上颌明显前突,下颌上包,上颌骨露出,伸越眼后部下方。唇肥厚。上下颌、犁骨及腭骨均具牙群,牙尖细,圆锥形,略后弯。舌宽大,前端稍游离。鳃孔宽大;第四鳃弓后无裂孔。鳃盖膜相连,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6。鳃耙短小。假鳃发达。
鼻棘1个。前颌骨突高大。眼前吻侧具1眶前骨,眼下方具第一和第二眶下骨,眼后方具第三、第四和第五眶下骨。眶前骨扩大,下部无棘,外侧具1叉状骨突,上端有1骨突。第一眶下骨短小;第二眶下骨后部伸达前鳃盖骨前缘,眶下棱低,有3~4个不规则小骨突;第三、第四和第五眶下骨狭小,具眶下感觉管。眼前背中线无中筛棘。侧筛骨无眼前棘。额骨具1眶上棱,具眼上棘突和眼后棘突各1个;鼓骨具1棘突;眼间无额棱和额棘。顶骨具2棘突,前后排列。眼后的翼耳骨、后[niè][]骨和肩[jiǎ]骨各具1棘突。前鳃盖骨具4~5棘突。鳃盖骨具1低平纵棱,无棘。下鳃盖骨和间鳃盖骨无棘。胸鳍基部上方无肱棘。眼间隔中央具1深窝,三角形。顶枕部中央具1半圆形浅窝,底部平坦,外侧在顶棱和眶后棱之间具1新月形浅沟。前鼻孔具短管状皮突。前颌骨上缘,上颌骨后端外侧,下颌骨下方,鼻棘基部前方,眶上棱上方,眶下棱下方,鳃盖骨棱后端,背鳍鳍棘部以及体背侧等处均具皮突和皮瓣。沿侧线具1纵行皮瓣。
体无鳞,皮肤粗糙,散布瘤状骨突和绒毛状细刺,无骨板。头上侧密布骨突。侧线斜直,上侧位,伸达尾鳍基底。背鳍连续,第四至第五鳍棘间以及鳍棘部与鳍条部间各具1深凹刻,起点位于前鳃盖骨后端稍前上方,鳍棘部较长大,基底为鳍条部基底2.4倍,鳍条后端不伸达尾鳍基底;第一和第二鳍棘最长,约为头长;第三和第四鳍棘渐短;第七和第八鳍棘颇长;约与第四鳍棘等长,向前和向后渐短;倒数第二鳍棘颇长;最后鳍棘最短,约为其前棘;第四至第五鳍条最长,约为最长鳍,向前和向后渐短。臀鳍起点位于背鳍倒数第二鳍棘下方,基底长略大于背鳍鳍条部基底,鳍条后端不伸达尾鳍基底,无鳍棘,最长鳍条略短于背鳍最长鳍条。胸鳍宽大,下侧位,不伸达臀鳍,鳍条均不分枝,下方无游离鳍条,基底宽大。腹鳍狭小,胸位,具1鳍棘、3鳍条,不伸达肛门,鳍棘长约为第一鳍条,第二鳍条最长。尾鳍后缘截形,鳍长约为头长,小于体高。背鳍、臀鳍、胸鳍、腹鳍和尾鳍鳍条均不分枝。体腔中大,腹膜白色。胃囊状,壁厚。肠盘曲2次。幽门盲囊细长。无。体褐色或黑褐色,具斑块,斑点和条纹。头部具不规则斑纹。体侧具不规则斑纹和斑点。背鳍和臀鳍具斑纹。胸鳍具斑块和多条弧形条纹。腹鳍黑色。尾鳍具斑点和斑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