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相

地球上可见的月球被光照明部分
月相(英语: lunar phase)[1],又称月亮的位相变化,天体力学名词,是月球视面圆缺变化的各种形状的统称。[1][7]月球本身不发光,其主要是反射太阳光,阴影部分是月球未被太阳光照射到的阴暗面。月球环绕地球公转时,地球、月球、太阳的相对位置不断规律地变化,使观测者从不同角度看到月球被太阳照明的部分,而这就是不同的月相。[8]
月相是以日月黄经[a]差度数来算的,共划分为新月、上蛾眉月、上弦月、渐盈凸月、满月、渐亏凸月、下弦月、残月。[9]月相的变化决定于两个因素。第一是太阳照耀月球的方向;第二是观测月球的方向。如果从月球的背日方向观测月球,月球似乎全部是黑暗的;这时的月相叫新月(初一),此时月球和太阳位于地球的同侧,叫做日月相合,称为朔。反之,如果在月球的向日方向观测月球,月球几乎是全部光明的,这时的月相叫满月,此时月球和太阳位于地球的相反两侧,叫做日月相冲,称为望。因此新月和满月的变化就是朔和望的变化。[10][11]月相变化的周期,就是29.5306日,即29日12时44分3秒,叫做朔望月英语:synodic month)。它比恒星月(英语:sidereal month,27.3217日)长2.2089日,它是历法中历月和星期的来源。[4][10][11][12]
楚人先民在殷周之际可能已经认识了月朔。[13]周代以月相纪月,目的在于使历月的划分和历日的记录更精确。西周月相语词始见于《周书》,核心在于死霸、生霸、望。[14]

历史记载

“朔”是中国古代用以表示月亮和太阳处于同一黄经位置的天文学术语。因为月朔现象无法用肉眼看到,人们只能靠推算来确定它的时间和位置。《尧典》有云:“十有一月朔巡守。”说明楚人先民在殷周之际可能已经认识了月朔。如此,则楚人历法在夏、商时期是以新月初见作为确定月首的标志,到殷周之际就可能以朔日为月首了。[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