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家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学派之一
阴阳家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因汉代《论六家要旨》《汉书·艺文志》中的分类而得名。该学派内部流派众多,以战国时齐人邹衍、邹奭为代表的阴阳家最为闻名,亦被称为“阴阳五行家”,[1]重要文献包括《邹子》《邹奭子》。[2]
关于阴阳家的起源,《汉书·艺文志》称阴阳家源于古代羲和之官,除此之外亦有方士说、儒家说等。阴阳家在战国末期广受统治阶级推崇,邹衍及其学说的传人邹奭被时人称为“谈天衍,雕龙奭”。[1]汉代以后,阴阳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流派逐渐消失,其阴阳五行思想被儒家道家进一步发展吸收。[4]
阴阳家的思想主要包括五行生胜观、五德终始说,大小九州说等。战国时期阴阳家文献,《汉书·艺文志》著录68家,1300余篇,现均已亡佚。[5]阴阳家学说具有一定的科学精神与辩证色彩,其对宇宙自然规律的探究蕴含着中国科学的萌芽。在思想政治领域,经由阴阳家发展的阴阳五行思想构筑了汉代以后的政治思维模式,对儒、道思想亦有深远影响。[6][7]但是,阴阳学说在汉代以后统一助长了迷信思想的盛行,抑制了学术自由的发展。[8]

名称

先秦时期并没有“阴阳家”的具体名称,后人所谓某家之说,在当时则是称呼学者为某子或直呼其名。“阴阳家”的名称在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被作为六家之一首次提及:“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9]后《汉书·艺文志》将其算作九流十家之一,“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阴阳家同时亦被称为阴阳五行家。[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