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特云

包围着太阳系的球体云团
奥尔特云(Oort Cloud)是一个包围着太阳系的假想球形云状天体群。1950年,由荷兰天文学家奥尔特(JanHendrick Oort)提出,并以其名字命名。[2][4]奥尔特云是由大多数彗星成群集中而成,[5][6]其距离太阳最近处在2000至5000天文单位(0.03-0.08光年),最远处在50000天文单位(0.79光年)。[7][8]
20世纪初,人类已经意识到彗星有两种主要分类,这些彗星的起源尚不清楚,其中长周期彗星最初被认为沿着假定的抛物线轨道运行。[7]1932年,爱沙尼亚天文学家恩斯特·奥皮克(Ernst Öpik)提出长周期彗星是来自太阳系外层边缘的云团。1950年,荷兰天文学家奥尔特通过对19颗长周期彗星半长径的统计分析,提出了“奥尔特云”假说。20世纪80年代初,研究者开始修正奥尔特的理论。直到1991年,科学家们在奥尔特理论上补充了另外一种观点,根据这种观点,奥尔特星云内层外有一个更大的天体,内环犹如一个水库,源源不断地为外环提供新的彗星。[3][4]现代的成像技术无法直接观察奥尔特云,但奥尔特云已被认为是补充大多数长周期彗星和哈雷型彗星的来源。[9][10]
学界认为奥尔特云大约是46亿年前太阳系形成早期的原行星盘残余物质,[8][11]而胡利奥·昂海尔·费尔南德斯(Julio Ángel Fernández)认为离散盘也有可能是奥尔特云天体的来源。[12][13]关于奥尔特云的成因主要有潮汐效应[7][14]恒星摄动[8][15]伴星假说[16][17]这3种说法。奥尔特云可以分为一个圆盘状的内奥尔特云以及一个球状的外奥尔特云,其中绝大多数天体都是由冰组成,如水、甲烷乙烷一氧化碳等。[1]
奥尔特云的外部界限定义了太阳系的宇宙边界,[18]但当今的太空探测器尚未到达奥尔特云区域,有人认为开普勒天文台未来有可能探测奥尔特云中的天体。[19][20][21]

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