篝火晚会

一种民间传统的欢庆形式
篝火晚会,是中国民间一种传统的欢庆形式。[1]
相传在远古时代,人们发现火不仅可以烤熟食物,还可以驱吓野兽,保护自身的安全,于是对火产生了崇敬之情。后来,人们外出打猎回来互相庆祝获得的战利品,在用火烤熟食物的过程中,互相拉手围着火堆跳舞,以表达喜悦的心情。这种欢庆的形式一直延续到今天[a],形成了篝火晚会[1][6],该晚会一般是在晚宴后举行,地点多选择在空旷的场地,用木杆搭成支架,依次堆垒成垛。在晚会中,首先请远方的客人用火把点燃篝火,之后姑娘、小伙子们和宾客一起围绕篝火载歌载舞[1]
篝火晚会在中国各民族中均有流行,如鄂温克族蒙古族、摩梭族等少数民族,且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其中以鄂温克族较具特色[2][3][4]。每年6月18日,篝火晚会是鄂温克族瑟宾节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娱乐项目[2]。它还有取暖、驱散蚊虫、辨别方向、照明、保护人畜安全等特殊的价值意义。[5]

历史简介

篝火晚会是草原人民一种传统的欢庆形式,相传在远古时代,人们学会了钻木取火之后,发现火不仅可以烤熟食物,还可以驱吓野兽,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于是,对火产生了最初的崇敬之情。后来,人们外出打猎满载而归,互相庆祝获得了丰厚的战利品,傍晚,在用火烤熟食物的过程中,便互相拉手围着火堆跳舞以表达自己喜悦愉快的心情,这种欢庆的形式一直延续到今天[a],就形成了篝火晚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