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书房

清代皇帝文学侍从值班之所
南书房,设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位于故宫乾清宫西南,原本是康熙读书的地方,又称南斋。[1]南书房是清代帝王为加强皇权统治而专设的御用秘书机构,也是历史上第一个以书房为名设立的中枢辅政内廷机构。[2]在清前期,尤其是康熙朝,南书房在清朝政治制度建设过程中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3]
南书房是一个级别较高的地方,“非崇班贵[lǐn]、上所亲信者不得入”,只有“词臣才品兼优者”才能到南书房当值,俗称“南书房行走”。南书房完全由康熙控制,康熙常常和翰林院词臣们在南书房探究学问,吟诗作对。当值的臣子们会按照康熙的授意起草诏令,“撰述谕旨”。康熙亲政后,朝廷的权力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的约束,而内阁在名义上仍是国家最高政务机构,控制着外朝的权力。于是,康熙为把握国家大权,决定以南书房为核心,逐步形成权力中心。南书房地位由此越来越高。康熙提高南书房的地位,是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在康熙时期,南书房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发挥着重要的政治作用。[1]

设置背景

清王朝沿入关前的惯例,将儒臣在内廷的直庐,即办事处所,称作“书房”。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玄烨亲政。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统治,特别要注意对占人口大多数的汉人的统治。顺治时曾设日讲起居官,康熙很赞赏设日讲官及宫内建直房的办法,他重视儒家经典,每日都令讲官进讲《大学》《中庸》等书籍,并从日讲官这一途径了解社会舆情,咨询政见;日讲官也力图以自己的政见或通过敷陈经义,求直言之机,作用于皇帝。但这种日讲轮直仍满足不了康熙加强皇权的要求。而且康熙十六年(1677年)所处的历史背景是吴三桂三藩地方割据叛乱已有多年,康熙平定三藩叛乱战争处于最艰难的时期,需要进行大量重大而机要的文案政令议定活动。康熙帝需要有更亲近的大臣来咨询,且博学善书,能帮助他处理政事。因此,几乎在设日讲官的同时,康熙也挑选了才品优长的汉族大臣入值内廷。

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