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连仲

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
孙连仲(1893年2月2日-1990年8月14日)[2],字仿鲁,汉族,直隶雄县(今河北雄县)人。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著名抗日将领。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1]
孙连仲生于富农家庭。最初有志于学问,但伴随着清末的政治变动,孙连仲舍弃学问,转而从军。1912年入伍,编入冯玉祥部后,1926年因功累升至师长。1927年国民联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孙连仲为第九方面军指挥,在北伐中与张作霖奉军作战,屡有胜果。1928年初调往平定甘肃青海一带,年底被任为青海省主席,后改任甘肃省主席。1930年爆发中原大战,孙连仲率部离开甘肃赴河南西北军阎锡山蒋介石开战后不利,在张学良宣布支持蒋介石后更是大势已去。孙连仲与部份西北军残部接受中央收编,改为第二十六路军,以孙连仲为总指挥,同时兼任第二十六师师长。1931年,第二十六路军被派往江西,参与第二次及第三次围剿共军,孙连仲被任为江西清乡督办。12月,孙连仲部下赵博生董振堂等人在孙连仲告假离开时举行宁都暴动,宣告投共。1932年初,孙连仲部被缩编为第二十七师,但次年成功击退红军攻势,再获扩为第四十二军。1934年初参予对江西中央苏区第五次围剿。年底被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937年抗战爆发后,孙连仲部开赴华北,孙连仲被任为第二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一军团司令,属第一战区,负责守保定。8月中与日军接战,因侧翼被包围后撤,保定失守。9月底,原第二集团军司令刘峙被免职,由孙连仲任。之后孙连仲部于10月参加娘子关战役太原失守后孙连仲部退河南整编。1938年3月,日军以精锐沿津浦线南下徐州,第二集团军调往第五战区增援。在李宗仁指挥下,孙连仲部负责防守台儿庄。3月底,日军以机械化部队正面进攻台儿庄,孙连仲及部下拼死抵抗。经过接近一星期战斗后,孙连仲部接近伤亡[dài]尽,而终阻敌于台儿庄,使能完成对日军合围,国军亦获得对日作战的首场战役胜利。1942年,孙连仲被调任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长官则为陈诚。1943年数次于湖北击败日军攻势,并于年底升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1945年7月,日军败象已露,国民党增设第十一战区,负责北平天津华北,孙连仲被任为司令,同时兼任河北省主席。日本投降后,孙连仲在北平故宫太和殿接受日军投降。1947年辞去各职,改任首都卫戍司令。1948年改任总统府参军长。1949年3月赴台湾,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后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中央纪律委员会委员。1990年8月14日,病逝在中国台湾。[3][4][5]
抗日战场上,孙连仲表现出军人的血性和尊严。作为军人,故宫受降达到了孙连仲一生的顶点,这是他坚决抵御外侮应得的荣耀[5]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