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斯坦语

印度斯坦语
印度斯坦语(हिन्दुस्तानी, ہندوستانی)又称“印度-乌尔都语”,部分语言学家对印度语和乌尔都语的概括称呼,因两者语法基本相同、有共同的基本词汇。[1][2]

辞源

印度斯坦语一词源自“印度斯坦”(Hindustānī)即印度教徒土地。突厥-波斯莫卧儿征服印度以后,将首都德里及其周边城市的通用方言取名“印度斯坦语”,随着印度和伊斯兰二种文化的接触,印度斯坦语吸收了大量的波斯、阿拉伯和突厥语词汇,之后莫卧儿帝国的进一步扩张,该语言作为通用语传播到整个北印度,随后几个世纪一直作为主要通用语言保留下来。这种语言以北印度当地语言为主,参合了很多新的词汇,渐渐成为一种文学语言,随同波斯人一起带入穆斯林宫庭;最后被称为“乌尔都语”(zabān-e urdū زبان اردو, ज़बान-ऐ उर्दू)——即突厥军中语言之意,同时成为一种混杂、高度波斯化的宫庭语言。
19世纪后半叶大英帝国征服印度以后,印度斯坦语和乌尔都语二个词汇交替使用,并将其定为英属印度官方的行政事务语言,这进一步促成了之后成为印度和巴基斯坦官方语言的地位。1947年的印度独立和随后的印巴分治,印度共和国将这种语言梵文化、巴基斯坦将其波斯化,分别命名为“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并分别定为国语。至此以后,尽管不规范的印度斯坦方言也就是乌尔都语方言,但乌尔都语不再是印度斯坦语的同义词,它仅指巴基斯坦官方国语的含义。
对于居于印度次大陆特别是印、巴二国的民族来说,“印度斯坦语”一词饱含着复杂情感,不同国家的民族有不同感受。但现代社会,对于宝莱坞电影电影制片商来说,使用“印度斯坦语”替代印、巴二国各自称之为“印地语”或“乌尔都语”的官方语言,是很中性和均可接受的对二国官方语言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