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箴

清朝晚期名臣,修水五杰之一
陈宝箴(1831年一1900年7月22日),谱名观善,字相真,号右铭,晚号四觉老人,江西义宁(今属江西修水县)桃里乡人,清朝晚期名臣,陈氏五杰[a](修水五杰)之一。[2][1]
陈宝箴出身耕读世家,早年入读私塾,因诗文俱佳而闻名。咸丰元年(1851年)他参加乡试中举,时逢太平军屡败清军,陈宝箴随父亲陈伟琳办理团练,抵抗太平军,得到地方乡绅赏识。咸丰十年(1860年),陈宝箴入京参加会试,名落孙山,期间在京结交易佩绅、罗亨奎等名士,曾帮助易佩绅缓解其军队的粮饷困难。之后,陈宝箴先后投靠湘军统帅曾国藩江西知府席宝田幕僚,湘军攻陷南京后,他协助席宝田击溃太平军余部。之后,陈宝箴因功入仕,调升湖南候补知府,平定苗民起义。光绪年间,陈宝箴历任湖南展[yuán]永靖道、河北道员,为官期间安定社会化秩序,严惩地方恶霸,治理水患,培养人才。光绪八年(1882年),陈宝箴[zhuó]浙江按察使,后因对朝廷重用清流派的行为非常不满而遭免职。光绪十五年(1886年),复任广东任巡捕局事,后任湖北按察使,成功打击湖北当地长期存在的拐卖妇女犯罪团伙。甲午战争期间,陈宝箴曾协助湘军督办粮台。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后,陈宝箴在湖南巡抚任上大力推进维新,包括开发矿业、创办学堂、创办工业企业、创办报纸、改革军制等,维新变法失败后,陈宝箴被革职罢官,隐居南昌乡里,光绪二十六年六月二十六日(1900年7月22日),陈宝箴因病去世[b],终年70岁。[2][3]
军事上,陈宝箴在甲午战争中提出《兵事十六条》,增强清政府抵抗侵略的信心,并督办东征湘军粮台。维新变法期间,他编练湖南新军,裁汰旧营,招募新军并改革训练,同时改革武备学堂以培养新军军官。政治上,陈宝箴惩治地方恶霸,稳定社会秩序,鼓励苗民种茶种薯增加收入,疏通沱江保证运输顺畅。经济上,陈宝箴开设矿厂,设立矿务总局开采铜、煤磺等,推动工矿、交通邮电等企业发展。[2][3]陈宝箴著有《奏议》《批[]》《书牍》《文集》《诗集》若干篇,均收录于《陈宝箴集》。[4]曾国藩认为陈宝箴是海内奇士。[5]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评价陈宝箴锐意整顿,为中华之[hāo]矢。[6]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