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斋体

因杨万里而得名的风格
诚斋体因杨万里而得名。杨万里号诚斋,故称为诚斋体。[1][2]他的诗歌学习江西诗派,最后摆脱前人的束缚而自成一家,取得了更高的成就。诚斋体的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形成诚斋体的要素之一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要素之二是杨万里做诗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

与杨万里

杨万里,也称"诚斋先生",因宋光宗曾为其书"诚斋"二字,故有此称呼。
南宋建炎元年(1127),杨万里出生在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乡)一个乡村塾师能家里。父亲杨芾虽谨记着杨家几代人的理想与心愿,认真读书,踏实为事,可惜杨门的风光却并没有在他这一代身上变为现实。杨芾不得不像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未走通"学而优则仕"之路途的失意者一样,成为散落在中国广袤的穷乡僻壤中的、数不清的乡村塾师中的一员。这是一个贫寒的家庭,一个乡村塾师的生活来源是十分有限的,糊口都有些勉强,杨芾甚至无力在自己的故里给家人营建一方立足之处,以致杨万里后来在回忆自己少年时期的生活时,对当时的居无定所、流离无着始终记忆犹新,而且忍饥挨饿也是常有的事情。
这又是一个富足的家庭,这里有自杨希开到杨元中,再到杨芾三代人的学术积累,有丰富的藏书,还有满腔的热望。在杨万里的身上,寄托着的其实是三代人的期望。在祖辈的殷切期待里,在父亲的耳提面命下,杨万里把振兴门风的责任承继了下来。背负着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杨万里开始了他的人生之路。他少年立志,而且矢志不移,穷且弥坚,无论世事多么艰难,从未改变自已的初衷。忍受着寂寞,克服了贫寒,经历了该经历的酷暑严寒、孤寂辛苦之后,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在绍兴二十四年(1154),杨万里终于进士及第,并由此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绍兴二十六年(1156),杨万里被任为赣州司户;绍兴二十九年(1159),被调任永州零陵县(今湖南零陵县)县丞隆兴元年(1163),被调任杭州。隆兴二年(1164),因为父亲病重,杨万里立刻从杭州返回家乡,而且从这一年一直到乾道五年(1169),杨万里基本上没有出外为官,在故乡度过了长达五年的家居时光,尔后复出官场,于乾道六年(1170),出任隆兴府奉新县知县。同年,由于右相虞允文的推荐,杨万里又被任命为国子博士。淳熙二年(1175),朝廷改任杨万里知常州,他在这一任上只待了一年半,却在当地百姓中留下了极好的名声。淳熙六年(1179),杨万里被任为提举广东常平茶盐。这是徽宗时始设的一个职位,监管茶、盐的生产、运输和销售等情况。淳熙八年(1181),杨万里改任提点刑狱一职,掌管一路司法与刑狱,为了工作的需要,常巡行各地,有机会接触各地的风俗人情,杨万里对这个差使很是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