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仙

中国神话传说修炼成仙的狐狸
狐仙,又称"狐神”“狐狸精” “胡三太爷”,民间以为狐仙多以媚感为主要害人手段,因而尊为“大仙"。[3]
上古时期的九尾狐,曾经一直是灵性的象征和存在。[4]狐仙一般是只九尾狐,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到后来的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三足乌之属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九尾狐则象徵子孙繁息。[3][2]先秦时期,狐常以“祥瑞之兆”“图腾神”的身份参与社会生活,而形象常常与神明、贵族相伴,是与龙凤等相似的“瑞兽”,狐为“祥瑞”的这一形象一直延续到汉代。[1]狐狸是从汉朝被逐渐妖魔化的。[4]再到后来的唐宋时期,狐已经被人设庙参拜,而且十分流行。[2]汉晋时期狐仙故事开始出现,像《搜神记》就有许多这样的故事。[5]魏晋时期巫风盛行,这一时期的文本中狐的形象有了明显的转变,狐从神坛逐渐接近人类,在《搜神记》《搜神后记》《幽明录》《博物志》等书的文本中细查狐的形象,这一时期“狐”已经具有了更为典型的人性,它们不仅保留了动物的习性,延续了先秦以来祥瑞的属性,还在类型上有了明显的分化。[1]
在中国传统民间的文化生活、信仰表达中,狐狸或言狐狸精是一个独特且典型的存在。[1]旧时相传狐塑能修炼成精,化为人形,颇多神通,如若对之不恭或有触犯,必受其害。民间以为狐仙多以媚感为主要害人手段,因而尊为“大仙",并设“狐仙堂"供奉,祈求平安。[3]

原始起源

上古时期的九尾狐,曾经一直是灵性的象征和存在。[4]上古时代遗存的神话与传说为狐形象的建构提供了根本的基础,塑造了“神狐”的基本形象:一方面,古老神话作为狐神性的来源之一,为狐赋予了通灵的内蕴,并为其提供支撑,以此实现观看者内心的超验和敬畏;另一方面人们对“自然人性”的呼唤需要借动物等文化符号让生活回归本质,如此而来,“狐”等动物符号在民俗生活中的出场反映了一种普遍的文化诉求。[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