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北塔

陕西兴平市的唐代塔楼
兴平北塔,亦称清梵寺塔、保宁寺塔,为佛塔[1]位于陕西省兴平市东城街道办事处北寺巷。北塔始建于唐代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距今约1400年,为清梵寺的主要建筑,[1]塔随寺名,初称清梵寺塔。梵清寺宋代改称保宁寺,塔亦遂称保宁寺塔,后历经各代多次修[][2]
兴平北塔建筑风格有着鲜明的唐代色彩,[3]为七层八棱楼阁式砖塔,无塔顶,塔高38.6米,底部每边长4.35米。[1][4]塔身每层南、北面辟券门或假券门,真假逐层上下相间。塔壁作仿木结构,以砖砌出角柱、阑额、菱角牙子,层间迭涩出檐,[2]各层每角都有砖柱,第二、三层还有砖砌转角和斗拱。塔体空心,塔内曾有转角楼梯直通塔顶,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烧毁。兴平北塔曾多次修葺,现塔身略有倾斜。[1]
兴平北塔宏伟高大,迄今约1400年,虽经历代地震、风雨剥蚀,仍然挺拔高耸,对于研究中国唐代高超的建筑艺术及防震避雷的科学技术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兴平北塔亦是佛教东传、丝路西通的纪念塔,对于研究中国佛教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坐标价值,是研究建筑发展史和宗教传播史的宝贵实物资料。[1]1957年,兴平北塔被确定为陕西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2013年,该塔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8月,兴平北塔被兴平市文物旅游保护局立碑保护。[5]

历史文化

参考资料北塔始建于唐代贞观元年(627)距今1385年,寺、塔历经唐、宋、明、清各代多次修葺。塔为阁楼式砖结构,平面八角形,七层,底边长4.35米,残高38.6米,楼阁式。塔身每层南、北面辟券门或假券门,真假逐层上下相间。塔壁作仿木结构,以砖砌出角柱、阑额、菱角牙子。层间迭涩出檐,第一至三层檐下隐作斗拱。塔顶残毁。现存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立《重修保宁寺并建万寿宫碑》1通。碑文楷书,由谢天爵撰文,傅应旗书丹。碑文记载清梵寺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敕赐改额为保宁寺及募资补修大雄宝殿和创修万寿宫等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