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紫

1992年发现的非天然颜料
中国紫(Chinese Purple),又称汉紫(Han Purple),是中国战汉时代特有的人造硅酸铜钡颜料,化学式为BaCuSi2O6,是一种在自然界没有找到、且合成难度大的稀有珍贵色彩。[2][3]“中国紫”是由美国弗里尔研究所伊丽莎白·菲兹胡(E.Fitzhugh)在中国战汉时代的陶器、青铜器、颜料以及紫色八棱柱上分析出并命名的。[4][1][5]20世纪90年代,中国考古工作者首次在兵马俑的彩绘中发现“中国紫”,秦俑是知道有确切出土地点和年代的最早使用“中国紫”的实物。[2][3]
最初,科学家们认为中国紫的发明可能受到了埃及蓝的启发。之后通过一系列实验,最终确定中国紫很可能是秦代道士们制作玻璃假玉时得到的一种“副产品”,是中国人独立发现并合成的人造颜料。[6][7]夏寅曾对中国11个省区的超过千余件彩绘文物样品进行分析,发现“中国紫”的使用随着秦人的发展足迹扩展,也随着秦的灭亡而逐渐消失。[2][3][6]它可追溯至西周时期仿造西方珠饰而成的“料珠”,到秦汉时期成为颜料而大量用于黄河流域多地的壁画、陶器、礼仪用具中。[5]古代彩绘陶纹饰中紫色的云气纹或卷云纹是现实中“紫色云霞”的真实写照。 因此“中国紫”在秦汉墓葬中的大量使用奠定了古代中国“尚紫”的观念。[5]在前人的研究中中国紫主要用途有两大类,一类是作为原料制成不同形制的中国紫产品,如料珠、八棱柱等;另一类是作为颜料使用,主要装饰古代壁画、彩绘陶器和兵马俑等。[5][8]
中国蓝与中国紫自从发现以来,受到世界上较多博物馆中科学家、大学及研究所中化学家的热切关注,学术界对这种中国古代人工颜料的模拟制备掀起一阵热潮。[1][9]由于古代样品数量的限制,也由于未能使用更多的微区检测技术手段,尚未获得古代样品本身原料成分、原料配比、烧成工艺等方面比较系统的科学数据。[1]科学家们在制备中国紫时,更多倾向使用固态熔融法,但反应产物基本都是混合物[9]而使用水热合成法生长出的中国紫结晶粉末纯度很高。[9]“中国紫”彩绘陶大量发现于北方多个省份,以黄河流域为核心,而位于南方的长江流域则很少。[5]

历史沿革

发现“中国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