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洞遗址

兴隆洞遗址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龙骨坡巫山古人类研究所和重庆市奉节县文物管理所组建的洞穴考察队,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黄万波研究员的率领下,对长江三峡奉节县云雾乡兴隆洞进行了考察和发掘,发现了智人的牙齿化石、石制品、骨制品、牙制品、石哨、石[xiāo]和剑齿象牙刻以及5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专家指出,通过对在同一层位出土的剑齿象臼齿进行[yóu]系法测定,确定这些化石的年代为距今14万年。在中更新世晚期,兴隆洞一带的岩溶山地,有着广阔茂密的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或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14万年前的“奉节人”就生活在这样的自然环境里,过着采集、狩猎的原始生活。在这些古人类的遗物中,最令人关注的是与智人化石一起出土的石哨、石鸮和剑齿象牙刻。

简介

兴隆洞的石哨标本是一小段洞穴淡水碳酸钙沉积,是洞顶沉积滴石类型的石钟乳。他指出样品形态从根部的浑圆变为鹅管开口端的扁圆,是由于部分沉积物被损耗掉,但这种损耗难以用自然差异风化或差异溶蚀解释。在此基础上,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王子初认为,兴隆洞的那段石钟乳,如果孔洞及其两边的斜切截面不是由自然因素形成的,那么这就是一个14万年前的人类制作的可以吹奏发声的石哨,其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它也许是一种发声的玩具,也许是一种狩猎用的诱捕工具。之前,中国河南舞阳贾湖骨笛的发现把人类音乐活动的历史推进至9000年前,而三峡奉节石哨的发现,可能会把人类原始音乐艺术的历史再一次向前推进至14万年以前。
谭明指出,同时发现的石鸮标本的材料为淡水碳酸钙沉积,微层理清楚。该标本上孔洞的形成,不同于水滴溶蚀的孔洞。在正常情况下,水滴溶蚀的孔洞或凹坑周围是圆滑的,而兴隆洞标本的孔洞周围却有棱有角。黄万波和龙骨坡巫山古人类研究所教授徐自强认为,长江三峡奉节兴隆洞出土的具有鸟类形象的标本,在其尖端一侧有明显的人工打击
痕迹。从其整体形象看,类似一种较大型的猛禽——鸮。长江三峡奉节石鸮的发现,反映出“奉节人”在行为方式上对动物形象产生了注意,并利用碳酸钙沉积物来摹仿其类似的形象。尽管制作粗糙,形态简单,但它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萌生的精神需求,应该算作中国最早的具有鸟类形象的遗物。